“找郎工吗?他去工地了。”
想采访到郎福堂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位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北京送变电公司副总工程师创新的脚步从不停歇。只有办公桌上一本“桅杆式起重机的研制与应用可行性报告”告诉我们,他又在为新的科研项目忙碌着。
12月1日上午,我们在工地找到他时,这个消瘦的中年人正向技术人员交代着什么。红肿着眼袋的他不知熬了几夜,几个熟悉他的老员工看着心疼:“看,咱们郎工的倔劲又上来了。”郎福堂扭过头,风趣地回应着:“‘桅杆式起重机的研制与应用’是我的宝贝,看着它,我心里甜着呢。”
“桅杆式起重机的研制与应用”是为有效解决淮上线的塔材装卸难题而启动的一个科技项目。该项目始于10月份,计划于2010年5月份完成。将于2010年开工的1000千伏淮南—上海输电工程铁塔计划全线采用钢管结构,其塔材重量巨大,加之施工地形复杂,又无运输道路,以往的旱船、索道等运输工具将不再有效。面对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做过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后,郎福堂提出:利用桅杆式起重技术也许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
自此,挑灯夜战成了郎福堂的家常便饭,查阅资料、技术讨论……每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每一次灵感的出现,都让他废寝忘食。如今,设计图纸已初步绘制出来,正当大伙看着这个“宝贝疙瘩”长舒一口气时,郎福堂却盯着一个小小的构件不放。沉思片刻后,他严肃地说:“这里还是太单薄了。”望望大伙疑惑的眼神,他指着那个细小的地方解释道:“虽然在理论上受力没问题,但是考虑到现场实际应用,考虑到运输、起吊这些细节,这个构件的承载能力还是不够。这个小地方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经过现场反复测算,郎福堂的观点得到了印证。大伙这才恍然大悟,一面感叹着他敏锐的目光,一面立刻对这个设计细节进行改进。
“考虑到施工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设计还要更加合理。”郎福堂认真地说,“大伙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做出了一些成绩,但要想胜利到达终点,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签:郎福堂,北京送变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