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只为那份责任约定——记安徽省电力公司培训先进个人陈凤宇

作者:韩 辉    2010-03-12

目标,理念,方法,效果。

这是安徽固镇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专职陈凤宇同志在多年工作中提炼出的“四位一体工作法”。走进她的“四维法则”,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别具匠心的工作方式。

目标:让“愿景”成为“现实”

三年前,固镇供电公司拥有员工416人,是一个严重超员的县公司,受体制、待遇、历史沿革、员工认知等原因的影响,公司员工在文化程度上,后续学历偏多、党校学历偏多,知识结构需要更新;在技能等级上,呈现出橄榄状,主要分布在中级工和初级工层面,技师及以上技能人员不足,迫切需要提升塔尖人员比例;在技术职称上,中、高级职称偏少,复合型人才匮乏,影响核心竞争力。在这种素质群体下,习惯性违章迭出不穷,偷漏电现象时有发生,练兵比武一片空白。因此,以各种手段提升员工素质刻不容缓。

面对这样的用工形势,面对这样的人力资源,如何突破“瓶颈”,如何提升执行力,成为公司领导交给的陈凤宇难解之题。

经过广泛调研,“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不拘一格、岗位成才”成为公司教育培训的工作指南。提出了强身健体、公平竞争、同台共舞、激励争先的教育培训改革思路。同时,改变了原先农电与主业之间培训互相脱节,各自为政的局面,整合师资力量,统一培训资源,勾勒出大培训,大规划的新气象。

思路定下来,行动跟上来。让“愿景”成为“现实”,成为小陈最大的心愿。

理念:让“要我”成为“我要”

每当夜色降临,华灯初上时,我们总是经常看到陈凤宇办公室的灯光倔强地点亮着。加班,已经成为她的家常便饭。让“要我干”成为“我要干”,是她多年来的工作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凤宇深知要想根治农电队伍的贫血病,仅仅靠外力作用的补血和换血是不够的,治本之策还是要实现自我“造血”,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加速学习细胞的培植,形成血液的体内循环。于是,她围绕如何实现“造血”功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能级结构分配改革。结合员工的技能等级(职称)和年度会考成绩,在全公司推行技能等级动态管理。设置了5类技能等级系数,每升降1级技能等级相应增加或减少0.1的计奖系数,以经济杠杆拉动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二是推行更富吸引力的挑战制。为了增强员工的学习紧迫感,同时为更多的为优秀人才营造展示才能的空间,在管理岗位、供电专有工种岗位推行挑战制。鼓励员工通过学习实践,对自己认为合适的机关管理岗位、供电专有工种岗位的在岗者进行挑战,挑战获胜的员工经过考核合格后,可以直接上岗。三是扩大正激励的范围,在年度职代会上表彰学习型员工、技术能手、优秀兼职教师;在各种竞赛、比武获得名次的员工,还将获得旅游、加薪的奖励。

方法:让“热情”成为“习惯”

方法对路,事半功倍。

经过近年的不断摸索,陈凤宇在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让员工一时的“热情”,变为长期的“习惯”。如今,公司教育培训管理初步形成了“四大亮点”。

亮点之一——岗位动态培训进班组。通过认真反思近年来教育培训的模式及效果,在广泛听取基层对教育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后,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推出了更为有效的岗位动态培训方式。即:改变以往教育部门大包大揽、一棍子捅到底的培训方式,而由基层部门按照教育部门的考核标准,结合自身实际随时随地展开培训,主要抓住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实施教学,既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又使员工迅速掌握岗位技能。

亮点之二——实施结对帮扶。由同专业、同部门、同班组的高技能员工对素质偏低员工实施传、帮、带,由于工作性质相同,接触时间较多,可以随时随地抓住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实施教学,既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又能使员工迅速掌握岗位技能。她还统一制订了《结对帮扶协议书》、《结对帮扶跟踪考核表》,明确教学内容、目标、责任和义务。并对年度应试不合格、调考抽考不合格的员工实施强制帮扶,以求达到“消灭最差”的目的。

亮点之三——推行送教上门。本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把培训工作的重心向生产单位转移,向工作现场转移。采取“送课下乡”、“送教到现场”等培训形式,解决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工学矛盾。组织培训人员面对面开设“临时课堂”、“一线课堂”, 以研讨、引领、交流、互动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让员工在技能实际操作中学会理论知识,在学会理论知识中运用到技能实践上,使理论与技能有效的在教、学、用上相结合。

亮点之四——开辟网上课堂。组建了兼职教师队伍和培训教育网络,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题库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门的录制讲解,连同技术能手的学习体会、技能窍门等一并挂到公司网页的“培训园地”专栏,让广大员工共享学习资源。为了检验员工的学习成果,还利用网络开展了全员性的年度应试,推出了“安规”调考常态化等举措,检验员工的学习质量。

效果:让“成效”成为“常态”

经过不懈的努力,公司的教育培训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以下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年来的变化。

一是培训内容有的放矢。通过多层面、多形式、多维度的培训需求调查,形成了将个人培训需求与企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的年度培训计划。以2009年为例,固镇公司共集中开班13期,涵盖了各个层次、各个专业基本达到了主题明确、中心突出、需求合理的目标。

二是培训效果质量提升。送教上门的现场式培训,把培训教育与生产现场“溶为一体”;在结对帮扶的带动下,各部门、各班组员工之间自觉的形成了一个学习整体,连续多年全员培训率达到100%。目前公司人才密度达到90%,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83.7%;农电员工均实现了持三证上岗(技能等级证书、进网作业证书、上岗证);高级工比率达到70%以上,2人获评农电技师。

三是培训方式助力节约。“送教上门”既节省了基层员工在路途中来回奔波所消耗的时间,又节省了差旅费、食宿费。同时降低了培训成本,取得的效果却很明显。据统计,2009年固镇公司通过“送餐制”培训,完成246位一线员工的岗位轮训;96人的MIS新系统培训;以及32人的拉线制作、47人次的登高培训;多人次的变电站防误装置操作培训等多项业务培训,同比节约培训成本2.67万元,有力支撑了公司“三节约”活动的开展。

让“成效”成为“常态”。陈凤宇在不断地追求和实践着更高的管理境界。

 

标签:先进个人,陈凤宇,固镇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