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这样唱道:“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
在合肥市有这样一支年轻的志愿者队伍,多年来,他们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给他人以关心和帮助,用行动为“志愿者”增光添彩。
甘当领飞“头雁”
早晨8点开始工作,下午5点停止营业,随即验款、盘点、传账,直到6点多钟。周末就更忙,难得的换休往往要盼上一个月才轮得到。这是邓玲的工作时间表。就是在这样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她硬是“挤”时间做志愿服务。而以她名字命名的“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也被合肥市民亲切地称为“雷锋小分队”、“爱心大使”。
1996年,邓玲因丈夫工作变动,从霍山县医院调入合肥供电公司工作。初到营业厅,邓玲在业务上孜孜以求,在服务上更是细致入微。
一次,一位高血压患者在大厅突然病发,邓玲凭着多年的从医经验,及时采取措施,挽救了那位客户的生命。在她的建议下,营业大厅里从此有了医用急救箱、老花镜、便民晴雨伞等新的便民设施。为了方便聋哑人办理业务,邓玲还自己掏钱买来书和碟片自学手语。
有一天,邓玲接到了一位客户的电话,打电话的是位老太太。她非常认真地问了邓玲好多遍:你是邓玲么?你就是共产党员邓玲?邓玲也很认真地回答她:我是邓玲,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吗?对方一下笑了,一个劲地说:没什么没什么,我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那一刻,邓玲知道,这是普通客户对她的肯定,更是激励。作为一名窗口的工作人员,她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服务也更周到了。
逐渐地,邓玲用她的优质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一片赞扬。她也成了公司的“服务之星”。而由邓玲带头摸索出的“邓玲工作法”——微笑服务法、亲情服务法、细腻服务法、延伸服务法、语言技巧法、应急处理法也随之得以推广。
用爱传递温暖
2002年冬天的一天,外面飘着雪花。邓玲从合肥市双岗居委会得知盲人何朝华因为生活贫困用电有困难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当她推开何朝华家门时,眼前的景象让她落泪了。大白天,没电的老屋阴暗潮湿,只有房角的煤炉散发出一丝暖气。
邓玲二话没说,扭头返回营业厅,和几个同事一起垫上电表和电线钱,带上工具和设备,再次来到何朝华家。装电表,牵电线,邓玲还登上室外电线杆接上火线。屋外的雪越下越大,一个螺丝需要操作几次才能拧进去。不一会儿,邓玲在电线杆上冻成了“雪人”。
电表装好了,电通了,邓玲又送来取暖器。许久没有感受过温暖的何老汉紧紧地拉住了邓玲的手……
第二天,何老汉在邻居的搀扶下,步行来到广播电台。在播音间,何老汉给邓玲打了一个电话:“我虽然看不见,可心里是亮的。实在拿不出什么感谢你们,就点一首歌吧!”
那一刻,邓玲和同事们一起围坐在收音机旁,任凭《好人一生平安》的旋律在他们的泪光中飘荡。
从那以后,邓玲一直坚持每月为何朝华缴电费。几年下来,邓玲的电费支出越来越大,如今她每月要为10多位生活困难的孤残老人缴纳电费。
其实这样的事例在邓玲身上数也数不清。2003年,公司在整合原团员青年志愿者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这是全省电力系统历史上首支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志愿者队伍。
邓玲的名字,开始成为公司优质服务和志愿服务的象征。而她领衔的志愿者服务队,秉承“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践行“善小”,在没有终点的志愿行动中成为一个流动的“爱心窗口”和一支服务的“生力军”。
“善小”因爱美丽
2005年11月9日下午,细雨蒙蒙。一辆黄色电力抢修车戛然停在合肥市拱辰街巷子口,车上跳下几位年轻人,扛着一面印有“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字样的红旗,直奔99号楼。
原来那天清晨,合肥市人民广播电台“供电一刻钟”节目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打电话的是已82岁高龄的孤寡老人唐邦铮。老人长期与邻居合用电表,经常发生电费纠纷,想分户单独装块电表,但不知如何办手续,正为此事发愁的他大清早听到“供电一刻钟”广播,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电台打了个电话。
老人怎么也没想到,当天下午,合肥供电公司“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就冒雨赶到他家中。为了避免老人来回奔波,服务队现场办公,一部分人给老人安装电表,另一部分人帮助老人备齐材料,办理申请手续。
在装表现场,当服务队得知老人一直独居,一点电力常识都不懂,又主动给老人接通下火线,并去商店买来护套电线,帮助老人布置家中的线路。
事忙完了,天也黑了。临走前,爱好书法的唐邦铮老人在灯光下用颤抖的手写下了“邓玲服务队好,共产党好”几个大字。
其实,在2003年志愿者服务队刚成立时,孤残群体就成了他们的重点“目标”。他们的“送光明”服务卡上,明确地写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困家庭和困难群体”,只要打个电话,服务队就“上门办理用电申请,收缴电费,帮助排除用电故障”。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还建立了爱心服务卡,坚持定期对困难特殊群体回访,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留守儿童也是服务队成员关注的对象。2009年春节前夕,服务队成员来到长丰县双墩镇金坝村看望那里的留守儿童,为他们带些衣服、玩具、书包、文具、课外读物等,与他们做游戏。他们这样的活动已经坚持了3年多。从2006年起,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每月自发从工资中捐献5元钱,成立“善小”爱心基金,专门用于帮助留守儿童及一些贫困失学儿童。三年多来,服务队队员共6次105人次前去长丰看望孩子们,捐助“善小”基金1万余元。
爱心一路延伸
青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百花盛开;生命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爱心绽放。
邓玲的精神感染了身边一批年轻人,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注册志愿者由最初的10名扩大到现在的562名,人均志愿服务已达140小时。卓越、卞亚男、张晨瑶、刁燕燕、赵珺、何章伟……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用真诚和微笑继续着志愿者的接力,感受着志愿者的荣光。
2006年2月26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荣获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最高奖项——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
殊荣之下,邓玲和她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并没有沾沾自喜,他们不断延伸服务内容,扩大“爱心”半径。他们与合肥市长丰县孙庙乡的柯湖小学、范嘴子小学、孙庙小学的16名失学儿童结成了“希望工程1+1助学对子”,自发捐款捐物达4万余元。在团市委组织的“百家团委助百户”活动中,服务队自发结对救助了21户特困家庭,捐助了近5000元的物品。2009年,在得知颍上县三十铺的王家玉带着几十年来收养的216个孩子艰难地生活着时,服务队带着两万多元的爱心捐款和成箱的文具、书籍、衣物来到颍上,把爱心播洒到王家玉福利院的每一个孩子身上……
“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楷模,如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青年志愿者龚民,因热心对待客户、帮助特困户而荣获“合肥市优秀志愿者”称号的朱琳艳等。邓玲说,未来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发现需要帮助的人们,然后“按需服务、随时服务”。
正所谓“助人亦自助,乐人也乐己”。把一份爱心给予需要帮助的人,收获的是双重的快乐。“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已不年轻;但我的心却因为志愿活动而永远年轻。在志愿服务中,我深深地理解了那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那是奉献的快乐。”邓玲如是说。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也该是所有青年志愿者的心声吧!
标签:邓玲,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合肥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