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军人有着舍生忘死、报效祖国的品质。而在电力工作战线上,退伍军人也有着忠诚企业、勇于奉献的特质。在河南省南乐县电业局,就有着这样一批退伍军人出身的供电职工。据了解,2009年至2012年,这批职工共参加5次抢险、16次保电等重大行动,在电网升级改造、维护消缺工作中冲锋在前,成为守护电网的一条钢铁长城。7月27日,笔者采访到了他们中的几位。
为民掌灯 肩挑责任
2008年4月,王国锁刚接任南乐县局福堪乡供电所所长,带领七名供电职工管辖10kV线路8条,低压配电线路228条,配电变压器428台。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他和供电所的职工们时时都在待命状态。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以来,他和队员们行程5万多千米,入户8000余户次,布线9千米,维修电器1.8万台,处理各类用电隐患1300余次,硬生生地将一个个偏远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了户户都能安装三四件新型家用电器的电气化新村。
“当过兵的就是不一样,做起事来讲效率,一个字:快,两个字,很快,三个字,非常快!真是太感谢你们了!”7月23日,戴琼海创办的豆腐干加工厂正式开工运转,看着源源不断装箱外运的成品,他喜滋滋地说。三天的时间,王国锁带着供电所职工勘察现场,开单派料,竖杆架线,新增安装变压器,迅速让新厂子的发动机正常运转开来。厂子周边2公里的线路用了20多年,电线老化、布局不合理,王国锁趁着给新厂子接线的时机,现场勘察后,决定重新优化线路,只拉了420多米,就解决了周边53户村民用电不稳的问题,不仅提高了供电质量,而且为该局节约材料和费用2000余元。
多才多艺 性格要强
洗白的牛仔裤搭配简单的T恤,帅气的脸上写满了浅浅的笑容,特种兵出身的王延凯,是一个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80后型男。他爱好广泛,唱歌、跳舞、打篮球样样精通,逢年过节,单位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2002年,从部队退伍回电业局工作,刚入职培训后,就被安排去寺庄乡供电所做会计。他深知自己的专业性相对较弱,便跟着师傅多学、多看、多问、多思、多练,光学习笔记就记了足足二十余本。
2009年,一场“飚线风”突袭豫东大地,已转岗做乡所安全员的王延凯与同事们义无反顾地冲向第一线,深入商丘柘城抗灾现场。到达灾区的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和大家踏着清晨未干的露珠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大仵乡朱老家村进行10kV大大线张堂支线断线抢险时,一场大雨兜头而来,雨中的道路异常泥泞和湿滑。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泥水中,左脚板被混杂在泥土里的玻璃片划伤,丝丝血迹落在泥土里。看得周围的群众触目惊心,一位大娘心疼他,非要拉着这个憨厚耿直的小伙子歇一会,可他摇摇头说:“咱这当过兵的人,常在泥土中摸爬滚打的,这点伤不算什么。”
小韩热线 老人青睐
穿上军装,他是中朝边境线的巡逻兵;穿上工装,他是杨村乡供电所的一名普通电力职工,敢吃苦、敢奋进、敢担当。他就是韩东升。
今年5月,杨村乡后烟村线路改造,新扩建的一条线路要穿过该村村民赵福全约500米长的杨树地,赵福全固执己见,要求高额赔偿金。那段时间,只要一有空闲,韩东升就往赵福全家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不见得赵福全松口半分。最后赵福全的老父亲不知道从哪里听了这件事,拿着拐杖往儿子身上就摔,边摔边说:“你个混小子,你前几年不在家,都是小韩给我换灯泡、修电器,逢年过节还总带着东西来看我,现在砍你两棵树,你瞅瞅你这个抠门样!”赵福全一听,心下了然。原来父亲口里经常说的那个“热心小韩”就是这个和自己磨了一个月嘴皮子的韩东升。第二天,他带着人就把自己的杨树给砍了,赔偿金一分未要。
“大娘,小韩又来帮您浇地呀。”“对啊,小韩今年帮俺把麦收了,玉米种了,今天又来浇地喽。”袁庄村年届八旬的孤寡老人袁清芬看着在一旁拿着铁锨排沟引渠的韩东升说。袁庄村的老年居民较多,只要一有用电问题,老人们都习惯给韩东升打电话。春来秋去,无论黎明还是深夜,无乱刮风还是飘雪,“小韩热线”成了老人们解决生活困难的必备良方。
标签:橄榄绿,不变,军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