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涡阳供电公司,有一个“节俭达人”王海燕。对于不了解他的人来说,他的节俭一定是不合时宜甚有些过份,年轻人会认为他的这种活法有些可笑、可怜甚至可悲。然而,王海燕却凭着几十年如一日的节俭和奉献,在家庭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并且买了房、成了家、立了业;在单位节俭出了业绩和数不清的荣誉;为自己的人生节俭出了另一番境界。久而久之,同事们亲切地送他一句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
环境造就习惯
王海燕出生于1956年,祖籍河南省,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河南省民间戏曲艺人,为了生计,父亲一路从老家河南辗转唱到安徽界首,又从界首漫无目的的唱到了涡阳,并最终在涡阳定居下来。年少时的特殊经历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磨炼出了他坚强的意志,养成了特别能节俭的习惯,锻造出一付善良的心境,立志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1974年,18岁的王海燕来到的部队,凭着一个苦孩子与生俱来的简朴、简单和一股子吃苦耐劳精神,自身的优秀品质很快就展现出来,部队推荐他到石家庄陆军学校无线电通信专业学习,78年入党,不久被提任为解放军某部通信连连长,1986年转业到涡阳供电局工作。
大方起来也“阔绰”
在涡阳供电公司工作的27年里,王海燕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一双劳保鞋、一身工作服、身背工具包成为他标志性着装。据他的妻子介绍说,过去老王工资低,我也下岗快二十年了,家里过得很紧,省吃简用点也就算了,可现在生活好了,儿子大学毕业上班了,几十年节俭下来的积蓄也为儿子买了房、成了家,目前虽然不算小康,但也很殷实。家里人谁要提起给他买件衣服什么的,他就和谁急。“单位发的工作服棉的单的都有,等我退休后都穿不坏,还买衣服干啥,浪费有啥意思”。唉,拗不过他,算起来有个十多年没给他正经买过衣服了。
王海燕在家节俭,在单位也如同在家。据同事们介绍,王海燕是通讯方面的专家,时而有出差任务,老王总时提前备好馒头、榨菜之类的干粮,备着在火车上吃。出差途中也不住旅馆,有时在候车室、有时在浴室凑合一下。回单位报销时财务人员免检,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他的一贯作风,出差费用总是少之又少。
平时,每当老王到基层变电站巡视维护通讯设备时仍然保持一个习惯,头一天一定会打听一下有没有顺路车,如没有他一定会带着徒弟座班车下基层。起初,徒弟不理解,他总是说:“没有急重任务,我们没必要单位独要车。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你算一下每年能节省多少费用”。
一生节俭的老王也有出手大方的时候,他的大方起初也着实让人意外。2005年的7月份,老王从电视上看到一个贫困山区的女孩考上大学而无力去就读,他第二天就从工资里取出300元寄了出去。在单位里,当需要为贫困家庭或受灾的员工捐款时,他总是第一个献出自己的爱心。1998年洪灾、2008年南方雪灾、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全国性重大自然灾难发生时,老王总是带头捐款捐物,而且是以不低于中层干部的标准捐款。他说:自己是老党员,曾经是中层干部,现在不在干部岗位上了,但我内心始终认为自己还是中层干部。
从连长到小兵
王海燕是1986年以正连级军官转业到当时的涡阳供电局,被任命为调度所所长。1995年供电局“三项制度”改革时,他自愿从所长岗位退下来,理由是:自己在通讯专业领域还行,在变电运行主业务方面有比自己更合适的年轻同志。于是,老王到调度所通讯班任班长,职务也一下子从中层干部降到班组长。
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启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按国网统一方案,县调不设通讯班,快要退休的王海燕又从班组长降到专责岗位。单位领导担心他想不通,专门找他谈了一次话,没想到的是老王很坦然,话说的更质朴、直白:“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时代在变化,企业在发展,机构哪能一成不变。撤消的机构一定是不适应的机构,如果我想不通,那就是我思想不适应了。放心,要是想不通,可真是白干了几十年呵”。
现在的老王依然津津有味地研究自己钟爱的通讯技术;依然是家庭、单位两点一线地工作着。
方便邻里彰显电业员工风彩
生活中的老王,经常利用自己的技术义务为同事、邻居们维修家用电器,兄弟单位也时常邀请他维修音响设备。二十多年了,家搬了几次邻居们也越来越多,邻居的邻居、同事的邻居更是数不清,老王总是结识新邻居不忘老邻居,每逢大家有邀请时老王总是有求必应,并且保持着一贯的风格:不收取分文、不留下吃饭。收到的表扬信、锦旗一大堆,老王名字的前面大都冠有“涡阳供电公司”六个字。
名声越来越大的老王也时常为单位带来点小“麻烦”,客户到营业厅缴电费或办理业务时,隔三差五地会有人询问:听说供电公司有个王师傅开办了维修家电业务,请问如何办理?起初,这样的咨询着实让业务熟练的受理人员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标签:简约,简单,涡阳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