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斌是一个大忙人。据说他的工作手机一天要换两块电池,期间还要不停地充电。5月15日,记者就他领头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之事约见采访,等了一天,下午5点多他才从百公里外的丰泉500千伏1母线停电检修刀闸更换现场赶回来。不敢耽误他回家与妻儿团聚的宝贵时间,只在晚餐前1小时聊了一会儿,期间电话响个不断,而他们这个团队的故事却讲都讲不完。
集众思、聚广意,资源共享平台应运而生自打大学毕业进入超高压供电局修试管理处,张彦斌就再也没有挪过窝,一晃已20年。他亲眼经历了内蒙古500千伏电网10年间从1座500千伏变电站发展为由15座变电站相互联系的“三横四纵”主网架。而与网架建设相伴随的基础管理落后、现场检修漏洞频发、高新技术应用滞后、新人员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也日益增多。修试管理处负责这东西跨度约1400公里15个变电站的检修和维护工作。今年他们已排好的停电计划是317天,也就是说,不算花在路上的时间,全年有317天他们必须在各个现场忙活,这种节奏几乎每年都是这样。90多人6个专业15个站平均分一下,一个站只有一个人。工作量这么多,安全和效率从哪来?这个问题既现实,又迫切。
这几年,处里人员年轻化,平均年龄30岁,90%以上是本科毕业,研究生17人。因为局里特别重视生产技术创新工作,并设立了100万元局长科技进步奖基金,而且评先评优都以此倾斜,所以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围绕本岗位,都在自发地进行一些小发明和小革新,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整合,一直没有形成整体效应。
2011年6月,以张彦斌命名的由15位劳动模范、专业技术带头人及生产骨干领衔,50多人共同参与的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职工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攒的思想火花,放在工作室集思广益,通过大家的资源共享和集体智慧,日益形成技术成果,再进行推广普及,逐渐形成贴近实际、有独创意味的管理理念、创新技术和工作方法。员工的个人才能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人人想做事,事事有人管”的向上氛围。
管理创新让“救火队”变为活力团队过去,检修工作就像“救火队”,哪里出状况赶到哪里,碰到问题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只能放下。因为缺乏整体的管理体系,人员跑东忙西,疲于应付,检修质量也难以保证,工作效率提高缓慢。而蒙西电网从东到西,任何一条500千伏线路不管何种原因停电,都会影响到西电东送电量,所以绝不能出现重复检修和无故延期情况。
科学的管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需手段。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将管理创新列为重要课题,围绕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工作效率下足了功夫。他们共建立规章制度52篇,修编55篇,细化25篇。这其中,新编的岗位实用手册,把所有制度规范按照不同岗位进行摘编并制成模块流程图,工作中碰到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一目了然,既简化了制度,又强化了执行力,形成了闭环管理体系。自编的《典型缺陷库》则把职工们日常检修中发现的典型缺陷进行了汇总,并分析原因集中解决。这样以后再遇到相似问题,大家都可以在缺陷库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今年,他们把员工奖金按日工作量进行打分,多下现场、多解决实际问题、多承担重要职责的,分数就高,拿的奖金就多,一个月下来,高低相差1000多元。同时设立自动补位制,哪个岗位人员临时空缺,其他人会按照工作表自动补上,防止出现纰漏。
培训不再是一言堂,人人可以上讲台。老师傅讲经验、新员工谈体会,一个都不落下。讲课必须有讲义,内容都是围绕现场碰到的新问题和解决措施。每人一个小本本,记录培训笔记和现场工作情况。更换下的一、二次设备成了培训中心,“名师带徒”“技能擂台赛”更是经常不断。
这些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职工队伍活力充沛,更重要的是检修质量明显提高,电网安全有了可靠保障。截至今年5月4日,他们已实现安全生产3660天,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连续8年保持100%,在全国处于领先。
团队优势使科技成果实用化越走越宽“智能化标准作业管理系统是在工业手持机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办公网络在检修现场建立移动现场作业平台,实现生产现场的信息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
“远程防误监视检修支持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通过视频诊断故障或缺陷原因的功能,缩短了维护半径,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
“《电抗器避雷器不拆引线测试法》被公司命名为先进操作法……”
今年年初,自治区总工会副主席崔明龙在超高压局检查参观时对创新工作室自主钻研的实用化成果表示出浓厚的兴趣,随后就把自己的工作联系点定在了超高压局,鼓励他们大胆革新。
创新工作室抓住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通过小革新、小改造、小建议,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并对每一个推广使用中的成果建立质量跟踪调查表,将反馈的问题持续进行攻关、完善,使成果常新,作用更实。目前,工作室共完成各类项目21项,其中6项获得公司级奖励,5项获得局级奖励;正在开发研究实施的创新项目5项。
在这里,每一位成员都是一个创新的细胞。“一个不经意的想法,或许就是一个极好的创意,在工作室的帮助下,将其转化为成果,是对我们个人价值的肯定”,年轻的工作室成员郭联瑜、李颖慧在这里受益匪浅。十八大代表贺卫芳,不仅把“十八大”精神宣传好、贯彻好,还积极参与创新工作,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进行“传帮带”,培养出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行家里手。内蒙古电力技术院自动化专家石玉梅关于“UPS电源旁路回路改造”、“统一综合自动化变电站GPS对时系统”的合理化建议获得多个奖项。擅长继电保护技术管理的技术员张毅《提高主变风冷正确动作》QC成果获得公司一等奖。参加工作8年,年仅29岁的年轻工程师黄智,是公司专业技能大赛个人和团体双冠军,也是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和公司“十大金牌工人”获得者。
团队的优势促进了灵感的迸发。在浓厚的科研氛围里,职工们通过信息共享,比学赶超,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共同提升,实现了自己“小鱼奔向大海”的梦想。这里成为激发职工创新创优的“发动机”,弘扬劳模精神的“宣传台”,促进成长进步的“加油站”,大家对它的依恋与日俱增。
标签:内蒙古电力,张彦斌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