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蜿蜒崎岖的乡间公路,穿过具有“凯口大米 飘香万里”美誉的凯口镇,通往四十多公里以外的都匀市;另一头连着更为偏远的省级贫困乡——石龙乡。颠簸的公路两侧,时而是翠绿可爱的禾苗和曲折的溪流,更多的却是不见底的深谷、悬崖,密不见天日的山林以及巨石。
20年,守护在这片贫困的山区从未离开的,除了这儿的高原草场、古树群外,还有这个从“而立之年”的青年小伙慢慢步入“知天命”的中年人——都匀市郊供电局墨冲供电所的普通员工,蒙文贵。
一个月内学会布依话
20年前,蒙文贵参与了凯口镇、石龙乡的通电工程,自此以后,他就与这片土地、与“播撒光明”结下了缘。1997年,他带领施工人员来到偏远的谷新村、新龙村,他们要在一个月内为这里架设30多公里10千伏线路、安装11台配变。如此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当地群众的鼎立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在这些闭塞的布依族小山村,许多群众不会讲汉话,身为水族的蒙文贵,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硬是刻意学会了当地布依群众的“土话”,加深了和他们的交流,很快得到了群众们的大力支持,工程进度明显加快,奋战了一个月后,施工队伍就联通了从山外通向山里的电力线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输送到了群众的心窝里。
“这是我应尽的本份”
多年来,在这片贫困多灾而又美丽多情的土地长年奔波,他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11年初,在凝冻的侵袭下,位于平浪镇林场高山之顶的10千伏丙石线52号杆被覆冰树木压断,影响了凯口、石龙片区36个台区的供电。由于临近年关,加之山上还挂着冰凌,使山路更是寸步难行,负责抢险此地的施工队力量单薄,而在平浪镇又找不到肯出力抬电杆的人。抢修时间越来越紧迫,为了让凯口石龙的群众过上温暖的年,蒙文贵四处奔走、号召,很快就组织了凯口镇4个村100多位群众赶到平浪镇抬电杆、运输抢修物资。虽劳累奔波,但他顾不上休息,在抢险现场一直工作到深夜22时,直至恢复灾区的供电后方才下山。
事后,凯口镇和石龙乡政府多次提出要表彰蒙文贵在抗冰保电中的突出贡献,却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这是我应尽的本份。”
哪儿的群众用电有困难,他就在哪里
这里有多少村、多少寨,哪个配变有多少户人家、路怎么走,他心里清清楚楚。2011年7月,他得知凯口镇沙拉河村百岩、小吨2个寨子的群众每天都要来回几公里到山脚下抬水的艰难情况后,立即爬上山去查堪现场,很快就制定了方案,领着人在陡峭的山脉间组立了15基电杆、架设了1.5公里的400伏抽水线路,把山脚下的清泉抽到了山上。刚忙完这边还没顾上好好休整一下,远在十几公里外的石龙乡干部又打来“急救”电话,为了50多户群众移民搬迁的用电问题又找上了他。他二话不说,放弃了休息赶往石龙,只用了7天就架设好了300多米低压线路,安装了50多块户表以及下户线,使两个村的群众及时搬离了山体滑坡危险地段,转移到安全的新居。
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无论多晚,他的手机总是开着,为了那些用电遇到困难的群众们。2012年12月27日晚上九点多,凯口镇中学的专用配电变压器突然烧坏了,300多位住校师生面临着黑暗和严寒的考验。接到消息的蒙文贵,当夜立即赶到学校查看。他深知学校资金困难,立即向单位领导汇报,建议将学校用电线路改接到临近的公用变压器上。他的建议得到了局领导批准,领导要求他想方设法在24小时之内恢复学校的用电。第二天一大早,蒙文贵就赶到都匀准备材料,办理手续,之后就带领三位工作人员冒着严寒赶到学校实施抢修。此时正是冬至过后最寒冷的时节,河面一直吹着刺骨的寒风,他领着工作人员“悬挂”在几米高的电杆顶接线、装瓷瓶,脸、耳朵和手脚被冻得通红、发麻,可他们依然坚持着,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300多位师生正期盼着他们。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当天晚上18时,凯口镇中学再次亮起了灯光,学校的师生们亲切地称呼蒙文贵以及他的伙伴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洪水中,他第一个跳下去
多年的守护,他对这片土地太过熟悉,以致于身在外地都会时刻挂念。2012年7月的一个晚上,蒙文贵正在位于墨冲镇的供电所里加班,突然下起大雨,他估计地势地洼的凯口镇会有洪水,准备第二天一大清早就前往。果然,早上九点多,洪峰冲到了凯口镇,1000多户群众被围困,道路交通被中断,蒙文贵带领抢修人员经过7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赶到镇外三百米的独坡。当时,镇上已被洪水淹没达三米多深,蒙文贵找来的冲锋舟另有任务,只能送他们到洪水中的一座桥上。他没有犹豫,毅然脱下衣服,不顾洪水中飘浮的垃圾、淤泥,带头涉水到达对岸,开展设备操作和巡查线路。为了随时掌握灾情,他当晚又坚守在灾区,不时向镇上的群众宣传此时的用电安全注意事项。在凌晨洪水消退后,他第一时间向指挥中心汇报灾情并组织电力抢险,洪水退走当天,灾区6000多户群众恢复了供电。
后记
如果说都市里的青春是怒放的美丽花朵,那乡村里的青春就是宁静的青翠山竹;城市的多姿多彩为青春搭建了绚丽的舞台,而偏远的山区却给予了青春更广阔的空间。在凯口、石龙的山水间,在散落、零星的灯光里,蒙文贵的青春闪烁着无限的光芒。他把自己二十年的光阴,献给了这片需要他的土地,他从未想过要离开,也从未离开……
标签:青春,基层,都匀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