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扫桥一辈子,我没有食言

作者:袁媛通 梁欣萌  2013-12-02

在这里开始,在这里守护,也在这里逝去。11月27日,北京丰台区翠林三里社区前的“连心桥”上,静静躺着白的百合、黄的菊花、紫的薰衣草,花瓣在刺骨的寒风里瑟瑟抖动,诉说着人们对扫桥老人的哀思。11月25日上午,87岁的老人窦珍在这里意外坠桥,不幸离世。这一天,距离他开始义务打扫“连心桥”已有11年。老人曾说:“我扫桥要扫一辈子,我不能食言。”

去世时,他穿着在供电公司工作时的工作服和绝缘胶鞋。这身行头,是他每天扫桥时候的装备。

11月27日上午,窦珍的追悼会开得简单而质朴,一如他生前的作风。一些熟悉窦珍事迹的居民说要去送他一程,窦珍的家人婉拒了大家的好意。因为老人生前说过,如果有一天走了,希望简单点。

如果你听过2012年6月14日北京新闻广播播出的那期《百姓生活故事》,你大概会记得,窦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跟这桥耗上了,死在这儿都高兴。”说这话时,老人的语调流露出骄傲与自豪。那感觉就像是在说,愿为自己的孩子倾注其所有。

结缘,义务当“保姆”

窦珍是北京城区供电公司的退休职工,也是翠林社区的志愿者。1999年窦珍入住翠林社区时,“连心桥”还没建起。翠林社区南临三环,居民去对面乘车需要绕行几公里。为图方便,不少人翻铁轨、抄近路,意外事故时常发生。2002年,政府出资在铁道上方建起了一座过街铁路桥,居民称其为“连心桥”。

这一年,窦珍76岁。

由于没人打扫,没过几天“连心桥”便又脏又乱。窦珍看不过去,找来扫帚和簸箕,开始义务扫桥。那时候,窦珍的老伴也总陪着。后来,老伴的身体越来越不好,窦珍在桥上扫,老伴便在桥下看着。再后来,老伴去世了,窦珍依旧这么扫着,只是桥下少了等候的人。

每天清晨五六点和下午三四点,窦珍便拿着扫帚、簸箕,带上水盆、铁铲,上桥、下桥,扫扫擦擦。日日如此,不分酷暑寒冬,不顾日晒风吹,一扫就是11年。“这是‘连心桥’,可方便居民了。我能当它的‘保姆’,多开心。”窦珍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同刊登在媒体上的,是老人温暖而慈爱的笑容。

老人总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扫着,从北到南先扫一遍,然后再把抹布搭在栏杆上,一边擦一边哼着小曲儿。120米长、95级台阶、4个来回,每天老人忙活得面色潮红,但还是不亦乐乎。窦珍说,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保持这座桥的卫生,一举两得。擦栏杆时,窦珍不是顺着擦,而是逆着擦。遇到推自行车的居民上下桥,他便赶紧停下活儿,让出斜坡道。这是窦珍擦栏杆时候给自己定的规矩。“咱是做好事,就是为了让人方便,挡道就不好了。”窦珍曾说。

在老人家中,室内陈设简单,扫帚却特别多,足有十几把,都是窦珍用木棍和废弃扫帚捆绑在一起做成的,扫帚枝枝杈杈便于扫起地上的烟头、落叶,把特别长用起来不会腰疼。除了扫帚,老人还“特制”了簸箕、抹布等,就为了扫桥方便。

此时,铁路桥在夕阳下孤独地伫立着。眼前,似乎浮现出老人的背影。他穿着工作服,略微有些佝偻,拿着长把的扫帚和簸箕,扫一级台阶退一步,动作很慢。老人不时回头看看,为路人让开通道。一眨眼,这身影又模糊了起来。

和窦珍住同一个小区的马大爷打着背手缓缓从桥上走过,那个老头熟悉的身影他再也见不着了。说起窦珍时,马大爷的眼眶有些泛红。“下雪时扫雪,下雨时扫雨,基本上每天都来,有时候一天来好几次。”马大爷顿了顿,叹了口气说,“他是个好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坚守,放不下这座桥

距离老人出事地点不远处,一块已经褪色的牌匾钉在水泥墙上,牌匾上讲述了老人生前捐赠3000元钱修建下桥出口处路面的事迹。

此前,这段路的路面没有硬化,一下雨便会积水。路面一片泥泞,影响行人出行。尽管社区和街道呼吁过很多次,但问题并没有解决。2011年11月,窦珍便自己拿出3000元钱,买来石料,请居委会联系施工队将这段泥路铺成石板路。为宣传老人的爱心之举,社区路口处立了一个牌子,并为这段路取名“爱民路”。

2012年,扫桥10年的窦珍被评为“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并入选2012年度“中国好人榜”。2012年7月,窦珍被聘任为首都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城区分队的荣誉队员,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服务队的学习榜样,也激励着服务队前行。

老人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很多媒体前来采访,窦珍总是笑呵呵的。他对记者们说:“我扫桥的口号是‘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打扫卫生、锻炼身体、生命不息、绝不休息’!”后来,老人的家人把一篇关于老人义务打扫铁桥的报道装裱起来,挂在家里客厅的墙上。窦珍也还是笑呵呵地看着,他爱惜这桥,也为这些和桥相关的荣誉而自豪。

这一年,窦珍86岁。

已是耄耋之年的窦珍,已患有白内障,听力也不好。遇到熟人,他往往要将脸凑到别人脸上才能看清。儿女们越发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再去扫桥。但老人执拗,仍然天天都去。

2013年9月初,儿女无奈之下把老人送到了一家敬老院。尽管敬老院条件好,但窦珍还是找各种理由从敬老院跑回家。“一会儿说买扫帚,一会儿说买帽子,我们都知道他惦记着那座桥。”老人的子女说。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窦珍两次“出逃”。“窦老的晚年,都系在桥上了。”翠林三里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田斌回忆道。10月初,田斌在社区看到窦珍,开玩笑说老爷子给养老院“捣乱”,窦珍神秘地对田斌说:“我是从养老院后门溜出来的。”说笑间,窦珍把田斌拉到家里,骄傲地展示自己的新工具:“看,我回来时重新弄了两把扫帚,这样好扫桥。养老院条件好是好,可我就是放心不下这桥。”田斌说,他还记得老人说这话时孩子般兴奋的表情。10月底,窦珍坚持离开敬老院,回家里住,好继续自己的扫桥工作。

“非得干净了,自个瞅着才痛快。”老人在接受央视“中国好人”采访时这样说过。他,见不得这桥脏,也不愿离开这桥。

传承,扫桥精神不灭

11年过去了,窦珍的身子骨越来越不如从前。为此,翠林三里社区居委会常要求窦珍放下扫帚,安享晚年。可窦珍不干,他说:“我在媒体上说过,我扫桥要扫一辈子,我不能食言。”他没有食言,在桥上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11月25日一早,窦珍和往常一样,提着扫帚、簸箕出门了。“出门小心!”出门前,负责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保姆张大姐一边准备着午饭,一边叮嘱着。“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回来。”窦珍也像往常一样答道。但和往常不一样的是,这天出门后,窦珍没能回来。

中午,备好饭菜的张大姐没等到窦珍,却等来了居委会传来的噩耗。张大姐急忙冲出家门,赶到现场时,老人已经坠落在地。她找来一张硬纸板盖在老人身上后,盘腿而坐,边哭边拂去老人身上的灰尘。半小时后,张大姐起身返家,抱来了老人平时睡觉的棉被。“今天风大,我怕他冷。”回忆起老人早起出门的情形时,张大姐语调哽咽,不住地自责。

老人的突然离世让所有人悲伤又震惊。“怎么想也想不到是窦大爷出事儿了,怎么想也想不到是在‘连心桥’出的事儿。”得知意外发生时,翠林三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全连生不住地叹气。

扫桥11年,窦珍的名声传遍已翠林三里。提及窦珍,翠林三里社区居民会不约而同地说:“他是个好人。”“扫桥的事,一天两天还行,他干了11年,不为名利,谁做得到?”同住20号楼的吴女士说,老人脾气好,对谁都和气,一些居民叫他“扫桥爷爷”。

事实上,就在老人离世前几天,翠林三里社区已经准备成立一支“窦珍志愿者服务队”,让社区的年轻人接过老人的扫帚,让“连心桥”一直干干净净。交接仪式就定在11月29日,相关安排已全部做好了。然而这仪式却因为老人的突然离世,而缺少了最重要的主角。“我们会完成老人的遗愿。”田斌说。

11月26日上午,“窦珍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们已经开始了上桥的清扫工作,他们接过老人的扫帚,继续守护着这座桥。

11月27日,寒潮来袭,风大的快要把人从桥上掀下去。年轻的小伙子于先生带着女朋友,顶着大风,专程从东城区赶来。“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了老人的事迹,心里挺难受,就想来看看这座桥,给老人送束花。”于先生说着,把一束百合插在了桥扶手和铁网间。

桥下,火车呼啸而过。扫桥老人,一路走好。

来源:英大网

标签:窦珍,扫桥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