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学者·恒者·乐者(图文)

——记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辉

作者:曹春霞 王宇  2023-01-06

W020230104383060169848.jpg

李辉在做继电器调试。 曹春霞 摄

  李辉又拿大奖了!这次是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仅有30名技能人才获得此项殊荣。

  同事纷纷向他祝贺,他既欣喜又清醒自知:“其实相比荣誉,我更看重的是自身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立足岗位,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还有和工友一起协力工作带来的快乐。”

  学无止境、执着专注,以及充分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李辉可以脱颖而出,一步步走向高峰。

  ●人物档案 

  李辉,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继电保护员,男,51岁,中共党员,汉族,特级技师。他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先进职工、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云岭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他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及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技术攻关60余项,主导制定2项国家标准,解决1个国际性难题,拥有6项行业首创技术,取得国家专利50项。

  学者无疆

  见到李辉时,他正在摆满电子零件、仪器的试验台前埋头钻研。对着电脑屏幕,他介绍起了最近正在攻克的难题——基于龙芯CPU的数字式保护、测控及在线监测一体机研发。谈及特别之处,李辉介绍说:“把国产龙芯CPU的一些技术移植到我们的设备上来,实现芯片国产化,安全、自主、可控。”

  一工作起来,李辉就沉浸在技术的世界里。他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爱折腾”,有时甚至有点近乎“癫狂”。和他朴素“落伍”的外表不同,谈起新技术、新工艺、新趋势,李辉滔滔不绝,从这方面来看,他也是一个“时髦”的人。

  李辉一有时间就泡在工作室,甚至还在家里设置了试验台,利用休息时间做试验。当时刚工作6年的他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自己花1.8万余元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是当年供电局唯一的私人笔记本。

  1992年参加工作的李辉,见证了电网继电保护专业的蝶变之路:从电磁型保护到整流型保护,再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微机保护和现如今的智能化保护。改变,一直存在,李辉的创新,从未停歇。

  刚参加工作时,大家都认为他不安分,喜欢瞎折腾,但这份敢于向“教科书”发起挑战的勇气,让他突破了上世纪90年代测试仪表的羁绊,发明了一种利用0.4千伏试验电压测绘50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主变差动保护相量图的新方法。这一方法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生产。“灵敏声光电笔”也让李辉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项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在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国内小有名气,每年都会接待很多兄弟单位前来交流学习。他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怎么解决工作室工作和生产任务之间的冲突。

  在李辉心里,如果真的爱了就不会有冲突:“有人喜欢健身,有人喜欢看小说,有人喜欢唱歌,只是我的爱好是试验室、单片机和那些试验数据。白天工作没时间研究,我就在家里设试验台,利用休息时间捣鼓我的爱好,有时候一沉进去就忘记了吃饭。”

  经常有人问李辉,你的创造灵感来自哪里,怎么你能想到我们就想不到呢?在李辉的心里,创新仅有在工作中的思考还不够,还要学习,增强知识储备,把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些,这样才会知道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完工作很简单,但是要想想工作为什么这么做,还能怎么做,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学习,去提高。”

  恒者大成 

  变电站的主变压器是极其重要的电力设备,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用电安全,其正常运行离不开一套工作稳定、性能优异的循环散热系统。在2000年以前这种系统都是由电磁元件构成的,故障率非常高,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变压器被迫停运。

  2001年,李辉自主设计电路板,制作了国内最早的微机风冷控制器验证机,将大量分离元器件构成的逻辑电路改由微控制器程序来实现,提高了散热系统的工作稳定性,降低了生产运行成本。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这个创新成果无法转化为产品。李辉没有放弃,带领团队不断研究,最终与设备生产厂家合作成功研制了微机型散热系统,并很快在全国推广使用。

  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项技术,李辉带领团队主导了关于此项技术的国家标准,并在2020年发布实施,目前国内所有电力系统变压器的风冷控制系统都在按此标准生产销售。

  此时距他研发的第一台样机已过去了20年。2021年,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在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召开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建设现场会,把他选树为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典型,推广他的经验做法,挂牌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第一个“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授予李辉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2021年十大“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随着电网规模扩大,跨片区不停电调电动辄需要几十个专业人员配合才能完成,各类风险激增,运行人员不堪重负。面对生产的迫切需求,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不停电快速调电装置”,极大地解放了人力资源,降低了电网运行风险,缩短了用户停电时间,填补了国内无专用快速调电装置的技术空白,并成功转化为产品,截至目前销售额达371万元。

  “用实效体现价值创造”,这是李辉对基层一线生产工作的追求。他注重推广应用新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利用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孵化26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乐者无极 

  “我没有刻意想着要当劳模,只是我喜欢这份工作,越做越喜欢,开心工作很重要。”有人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用它来谋生是最幸福的,李辉深有同感。

  刚工作的那7年,可以说是李辉最舒心的日子,也是他各方面成长最快的时候。想起那个时候,李辉现在还感到很自豪,曾获得过“昆明供电局优秀青年”的称号,两次成为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的先进生产者,还是当时云南电力工业局的岗位能手。每当想起这些,李辉总是有一种感激之情,从心底感谢那些手把手把他教会的老师傅,那些给予他关心、帮助和信任的老领导……

  之后的两年,李辉走上了管理岗位,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人生总是在摸索中前行,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我不太善于处理管理方面的工作,与同事配合得也不够默契,结果可想而知,这段时间成了我工作最累、思想最迷惘、感情最痛苦,听到骂声最多的两年。”结果自然也是收获不大,李辉对自己当时的评价就是两个字“失败”。刚好昆明供电局成立了继电保护所,他就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技术岗位担任技术员。

  回想起来,李辉还是忍不住笑:“继电保护所内的年轻人,积极、向上、单纯、可爱,和他们一起工作首先有四个字——乐不可支。”继电保护专业此时早已进入了微机保护时代,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完成任务,感觉自己和一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相比已经落后了的李辉,开始了“奋起直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辉有了收获,专业技能有了新的提高,在一些劳动竞赛中和年轻人还有“一拼”,这让他感觉不错。

  有人说,钻研到极致,必是一场孤独的修行。但李辉却从不把自己局限于试验室的一方天地之内。人们总能看到年过半百的李辉和一群年轻人走在一起,谈天说地,眼睛里闪烁着朝气和活力。

  “志趣相投、来去自由”,这是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原则。成员因某个课题集结在一起,进行团队攻关,项目结束后又自由组合,攻克下一个技术难题。如今,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从成立时的10人发展到54人的高水平团队,工作室成为了带动昆明供电局员工钻研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平台,也成为了年轻人成长的重要通道和途径……这是一方创新的沃土。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会受名、利干扰,也不会因为贪图安逸而跳离专业岗位。”对于李辉来说,学习、工作、创新的活动,都是快乐的,特别是将创新的成果运用到生产、或者能产生一种超越前人的结果,就会很有成就感:“那感觉简直太棒了!”

  一路走来,李辉从默默无闻的新手学徒成长为赫赫有名的“大国工匠”,从刚毕业的“技术菜鸟”蝶变为继电保护专业的“领军人物”……面对如此多的荣誉,李辉却从不居功自傲,在工作中一如既往严谨细致、耐心专注、坚守敬业,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用“匠心”续写电力传奇。

  (曹春霞 王宇)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中华技能大奖,李辉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