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员工在冰雪中巡线。大海供电所 供图
7月5日,抢修作业现场的温度接近40℃。杜明彦 方宇 浦昭 摄
7月5日,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员工在抢修现场挥汗如雨。 方宇 杜明彦 浦昭 摄
过了“五一”,大海乡就奏响了冰与火之歌。小江河谷地带开启“烧烤模式”,最高温度能攀升至43℃;而大海草山依然是冷若冰霜的模样,最低温度3℃,最高温度也不过15℃。
这样的“两极”天气在大海乡是常事。大海乡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曲靖市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都在这里。最高处为“乌蒙之巅”牯牛寨,海拔4017米;最低处是被称为“泥石流天然博物馆”的小江,海拔695米。3000多米的落差,造就了大海乡的“冰”与“火”。
气温上的落差给供电人带来不少难题。风刀霜剑、天干物燥偶尔为之,于人类是一种体验;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循环往复,就成了一种考验。云南电网公司曲靖会泽供电局大海供电所配网抢修二班(以下简称“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在大海乡赴冰蹈火,从未退却。
饮冰卧雪
2000米的深山悬崖,看一眼腿都抖,他们开车往更深处走
雪凌来时,抢着往一线冲,如果不去,会有更多人受寒
年过五旬的庞关文已经爬了近30年电杆,瘦削的他看起来似乎经受不住大海乡的风雪考验。
“太胖不好爬杆。”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的员工庞关文话特别少,岁月的黏稠与重复让他变得更加寡言少语。唯有说起爬杆,那些有趣或沉重的词语才会“飞”到大家面前。
大海乡内共有4条10千伏线路,有3条横跨大海草山。其中,近80公里长的大黑线最特殊。大黑线共有近千根混凝土电杆、12基铁塔。这条线起于大海乡政府所在地——绿荫塘,一直延伸至大海草山上的各个村落。
大海草山是云南著名的高山草甸,有平缓的山坡,也有密匝的丛林。如果开着车往深山走,也能看到2000米的悬崖,路边没有安装护栏前,人坐在车上往外看一眼都腿抖。
“这里下起雪来很猛,积雪一米多深很正常,风将雪吹到洼地,积雪四五米深也有。”庞关文却觉得这样的雪不可怕,风一吹,雪不会在导线上停留太长时间。就算真有问题,熟悉路况后就能规避窝雪的地方。加上扫雪车,上山的路也可以接受。
真正麻烦的是雪凌。
雪凌,即冰锥子,介乎雪与冰之间,通常伴随大风、大雾。雪压不垮的导线,却防不住雪凌。庞关文见过碗口粗的冰锥子,直径不小于15厘米,在2021年9月大黑线绝缘化改造完成前,这样的冰锥子对供电人而言是棘手的难题。
大黑线71—85号杆让庞关文爱恨交加,这段线路正好跨越大海草山的垭口,这里的风特别大。有时前一辆车开过去没事,后一辆车忽然发出巨响——这是受到了横风碰撞。这里的线杆一旦遭受这样的横风摧残,扎线容易断,瓷瓶容易裂,冬天尤甚。
是否可以换成电缆?高山草甸生态脆弱,一旦被破坏,很难修复。所以,更换电缆暂不可行。但是这里的每一根电杆与大海草山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扎线不能断,瓷瓶裂不得。怎么办?只能人力去弥补。
大风下,人喘不过气,只能等风小了才能作业,能坚持下来靠的是意志。垭口的风无孔不入,防寒服只能保护大部分躯干。为了防寒,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的员工在安全帽里裹上厚厚的绒毛,将面部和耳朵尽可能地“缩”在里面。但是眼睛总要露出来,只要有缝隙,风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帽子里乱窜。手套也不能太厚,否则不方便作业。等从电杆上下来,手套已经冻成手状的冰棍。
“他一年四季穿着保暖内衣,受不得寒。”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班长陈林这样说庞关文。在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像庞关文这样“受不得寒”的员工有很多,他们多半患有风湿,严寒条件下膝盖疼痛会更严重。即便如此,除非疼到无法工作,有抢修任务时,他们仍然会抢着去一线。如果不去,就会有更多人受寒。
这些工作细节,庞关文都不曾跟妻子说。在卫生院工作的妻子,也不曾在庞关文面前提起他体检报告中那几十项注意事项。这是庞关文和妻子之间的默契。
“说给她听只会让她更担心,我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庞关文说,“我在杆上时特别小心,安全带、防护绳和脚扣在上杆前都要反复检查。其他同事上去我也会再三交待,站在什么位置,遇上大风时心里要冷静,都会跟他们说清楚。”
这样的时刻很多。在大黑线草山支线80—130号杆,大风来时能把人吹得与地面成70度角,人要斜着走。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每年有不下20次“机会”来此目睹“风”景。
庞关文说,其实风雪中每一次出发都会忐忑不安。大雪过后,大海草山白茫茫一片。大风将高处的雪卷到低处,根本看不清路,完全靠经验和印象摸索前行。但他还是喜欢这里,“夏天时,草原的花都开了,游人如织,风景如画,感觉工作也没那么累了”。
穿越“火线”
地面的热浪从裤脚里往身上钻
每走一段路,他们就摇摇头,似乎想把所有的汗和热都甩掉
如果说大海草山的天气像冰,那么大海乡的小江河谷则似火。
小江的夏季尤其难挨,雨水连绵,树木茂盛,泥石流多发。树越长越高,容易影响线杆,雨水太多,路容易塌方,辗转到目的地耗时耗力。雨水一停,又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太阳暴晒,人受不了,被雨水泡过的山体也可能受不了,滑坡随之而来。这里有“泥石流天然博物馆”——蒋家沟博物馆,长14公里、面积近50平方公里。每年雨季到来,蒋家沟的泥石流便会倾泻而下。
这个时候,一切工作都要速战速决。智能安全帽会晒得越来越烫,汗流到眼睛里,咸辣得让人忍不住流泪。登杆脚扣也是烫的,站在杆上,热浪一阵阵升上来。
在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流传最广的故事,是2个大男人曾在深夜的小江相拥哭泣。那是2013年,孙智、高家荣(目前孙智已退休,高家荣在曲靖供电局综合服务中心会泽基地工作)巡线经过小江。高家荣因为中暑,找到阴凉处歇息。孙智决定一个人在天黑前将剩余6基杆巡完。结果自己巡完2基杆,脚也软了,歇了半个多小时身上才有点劲,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当孙智拖着沉重的双腿巡完整段线路时,天已经黑了。那时他们还没有手机,孙智就站在山上喊高家荣,没听到回应,他就自己往泥石流治理指挥所走去,走到那里时已经是夜里11时多。那时高家荣也刚好走到,两人一见面就抱在一起哭了出来。
“孙智、高家荣是输电所的,但是我们走过他们的路,懂他们为什么哭。”在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工作了9年的滕波说。
在这里,要忍受冬天的冰寒。冬天上杆,在电杆上呆5分钟手就冻僵,得换另一个人上。要在一个耐张杆上完成紧线任务,至少要3个人换着才能完成。
“这里的夏天也难受。到窝布戛村,要从刘家村下到谷底再往上爬。很多路段我们只能弯着腰,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前行,站直了身子就会往后倒。电杆在半坡上看着我们,我们也在半坡上看着电杆。地面的热浪从裤脚里往身上钻。”滕波说,他们每走一段路就要摇摇头,似乎想把所有的汗热都甩掉。半山坡的线杆默默不语,也不摇头。
情之所起
“我的家乡,路我走习惯了,多跟你们出去,我也能为家乡用好电出一份力”
他们扛下大海乡的冰与火,为大海乡送去光和热
在家乡凹黑村通电时,庞关文就成了一名管电的工人。后来他走出村子,参加大海乡的电网建设。不夸张地说,大海乡有电杆的地方,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以他为代表的电网人,走遍了大海乡的各村各寨。从步行、骑自行车抄表,再到骑摩托车、开车巡线。这里的山路,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
在这里,他们体验过惊慌,遭遇过危险。在冰天雪地里巡线,迷路了,短短700余米线路,走了几个小时也没能走出去;骑摩托车去抢修,在大风垭口,车和人一起被吹出10多米远。这些个体的经历,也是集体的记忆,最后变成一种经验,具象为线路的分布图、线杆周边的地理环境、巡线路上易引发泥石流的路段、雪地里巡线要避开的“陷阱”,以及村路上的弯道和险窄之处……这些经验,最终成为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共同的精神财富。
崔志是2017年分到这里实习的大学生,当年12月第一次参加线路巡视。那天,他从车上下到地面5分钟就受不了,赶紧跑到车上避风。他说:“当时觉得自己年轻,能够抵抗,穿的衣服也不多。虽然我在会泽出生,但没想到大海乡有这么冷。”
第二次,崔志穿上了防寒服、戴上防寒帽,在老师傅们的鼓励下,跟着走完了全程。才到大海乡时,他连举起一根令克棒都很艰难,后来学会了登杆作业,现在已经是会泽供电局的技术骨干。
回忆起那短暂的一年时间,他说:“在大海乡工作太锻炼人了,只要吹过大海乡的风,挨过大海乡的冻,走过大海乡的路,坚持一年,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力工人。”
对于大海乡的环境和工作情况,陈林在2000年参加工作时,才有所了解。他参加了大海乡的第三期农网改造,殷家洼、中梁子这些村名一直刻在他脑海中。
陈林说:“去的时候这些村还没有通公路,电杆要运到村里,是从山头开一条槽梭下去,靠人工抬到电杆坑边。9个人一组,1个月完成了7个台变。中秋节都是在村里过的,没有月饼,也没有水果,在村民家里买了几斤核桃,村民们都很热情,所以当时并不觉得苦。”
李慧芝是在大海营业点工作的第一位女员工。她出生于1968年,是大海乡本地人。大海营业点成立后,她负责收电费,当时,营业点只负责抄表到台区,电费由各村电工统一收交后再到营业点交给她。这份工作,她整整干了15年,经历了手工开票、电脑开票,再到现在支付宝、自助机、微信缴费。
作为办公室里的大姐,她熟识当地村民,当地村民也都认识她。李慧芝笑着回忆,当年村民来交电费都喊她“小慧芝”,如今她的称呼已经变成了“李大姐”。工作不忙的时候,她还主动跟出去巡线,参与现场工作。
同事们跟她开玩笑:“李姐,你岁数大了,不用去了,山路难走”。李慧芝说:“我的家乡,路我走习惯了,多跟你们出去,我也能为家乡用好电出一份力。”
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他们讲不出来。
但是他们知道,站在那里,无论刮风下雪,他们都不能退却。他们扛下了大海乡的冰与火,为大海乡送去光和热。
南网报记者 刘杰 通讯员 陈波 王吉聪 杜明彦
抢修二班“上新”了
“太先进,太省事了,手指一点按钮就知道故障点在哪一侧,在哪相线上!”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的陈林高兴地在电话里和同事们分享着这台交直流试送仪的用途。
6月中旬,10千伏绿荫塘线路出现故障,陈林和同事携带上个月才配到手的交直流试送仪到了大海乡上新村。他们将仪器支好,将3根绝缘杆挂在导线上并与仪器连接好,手指轻轻按下按钮,便显示出故障点方位和相位。顺着故障方向,他们很快找到了烧坏的绝缘子。
这个新装备可以搜索到100公里内的故障,有效缩短故障点距离,让员工们查线时目标更明确,减少停电时间,少走很多“冤枉路”。
装备“上新”,解放了员工,也解放了客户。2021年4月,大海营业点人工收费业务停止,收费员张邦会“失业”了。她于2014年开始从事收费工作,当年平均一天能收300到500单。到2016年,微信、支付宝缴费功能开通,到所里交电费的人逐渐减少,到了2018年每天只有200多单。
张邦会说:“网络发展让客户交费更加方便,这是社会在进步。”如今,她转到业扩和服务岗,继续为大海乡群众服务。
集抄改造后,大海乡24个临时抄表人员“下课”,电杆上高高挂着的老旧电表“下线”,抄表仪成了“文物”。
2019年起,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从接通易地搬迁点的电灯、点亮建好的新房,到手把手教会村民使用热水器电闸,再到小区配电箱建成投用。他们在崇山峻岭中架线,在深山峡谷里立杆,在新区布网,穿梭于小区接电……在为乌蒙守护光明的路上,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南网员工的奉献和担当。
2021年,无人机在大海乡投入使用。山里风大,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不断摸索,将无人机飞得又稳又准。
几年间,大海乡每条线路都加装了智能断路器,线路绝缘化率达到30%以上。
带电作业、10千伏应急发电车的普及,为大海乡的用电翻开了新的篇章。
大海供电所抢修二班的员工也感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远程集抄的上线,让他们少吃很多苦头。2022年,他们完成了无人机建模,所有供电线路在屏幕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巡线如同玩“游戏”。
大海乡的用电在变,供电人的装备也在变。冬天配备了保暖的“虎头”安全帽、2台“火焰山”取暖器,还在办公地点和职工宿舍安装了空调,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时间让一代代老供电人员离开了大海乡,一批又一批新员工接过接力棒。电力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从未松懈,从未停止。
夜晚,站在大海草山顶上鸟瞰乡镇和村庄,星星点点,跃动的灯火很亮,很美。
(王吉聪)
标签:云南电网,曲靖,会泽供电,大海供电所,配网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