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它在人们生活中的节奏和韵律,代表了人的一种表情。在时代的变迁中,它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包括自己的压变,流线,温暖,连同它们的光影。
它,就是被称为现代文明“火种”和“源头”的电力。
赣州电力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经了百年沧桑,万千变化。从古老的煤油灯到家电,再到琳琅满目的各类灯饰,霓虹缤纷、争相辉映的今天,曾经的昏暗正在成为远去的记忆。
在一个炎炎夏日,我们穿行于贡江河畔的于都乡村。
当年,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承诺,唤起了于都老表对“小太阳”的无限憧憬。1950年,于都县电灯公司一台145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以220伏线路供城关镇照明用电,从此点燃了于都电力的燎原之火。2006年,全县实现“户户通电”,从此光明照亮了于都2893平方公里土地的各个角落。由“煤油灯”到“用上电”再到“用好电”,60年灯火变迁见证了于都山乡的翻天巨变。
葛坳乡的小源迳村是开国少将杨思禄的故里。村里刘昌赞老人回忆说:“以前,天一暗,全村就一片黑,很少有人走动,四周只听到零星的狗叫声。要是想在晚上走亲串户,必须是晴天,夜里有月亮可以借光走,没月亮也能点把火照照,雨天就不行了。”
1939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南昌后,国民政府江西省公路处带着2台大蒙引擎发电机、1套煤气发生炉,迁入于都银坑的冷水坑,创办自发自供发电厂进行发电照明,电的概念开始进入当地人的脑海。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9月,组建了于都县电灯公司,安装了一台柴油发电机组。1953年10月,电灯厂更名为于都县电厂,供电范围逐步扩大,当年实现供电量4.2万千瓦时。1956年9月,为推进农村合作化大发展需要,从铁山垄变电站引出电源,建成该县第一条总长为34公里的35千伏输电线路,同时建成于都首座35千伏变电站,于都第一个在农村用上了电。
1965年底,于都县供电所挂牌成立,县内水力资源开始得到利用,水力电代替了柴油电,并供给部分农村用电,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县绝大多数地方仍然无电可用。“别说是电,就是煤油灯我们都舍不得用。大家晚上一到,就插上门栓睡觉。”说起这些,刘昌赞感慨不已。那时候很多人还管煤油叫“洋油”,可见其珍贵。1977年,回乡探亲的杨思禄将军,给乡亲们送来了一台24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村里人在接触过电灯后,啧啧称奇,内心升腾起新的希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电力工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通电,电力成为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必需品。
1984年,于都县供电公司成立,负责全县电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1985年,新建成两条35千伏线路,经变压后分三条10千伏线路向全县7个乡镇供电,供电量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时大关。此后十多年,于都电力在电网建设的道路上快马扬鞭。到1990年,农村用电逐步普及。
“从前,米都是靠人工碾出来的,耗时费力。村里通电后,建起了碾米厂,一担稻谷一溜烟就碾好,换在过去这是想都不敢想的。”杨思禄的侄媳妇回忆道。“当时,我们家还买了全村第一台飞跃牌黑白电视机,全村老老少少都来看,人太多房间挤不下,就干脆把电视机搬到院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村里人吃完晚饭都会自动聚集到这里。经常是电视放完了,大家还舍不得离开。”说起这段往事,刘昌赞老汉还来了一个小插曲:一天,一个年长的大妈拄着拐杖也赶来看电视,看着跳动的画面,她惊奇不已,感叹这么小一个东西也能装下人,还会说话,惹来了一阵哄堂大笑。
1998年是于都电力高歌猛进的又一个“拐点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农电“两改一同价”政策,唱响了于都县进行大规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进行曲。2000年3月,农电体制基本理顺。2004年底,农网改造基本结束,真正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2006年11月,全县最后一个无电自然村——利村乡洪杉村通电,于都实现“户户通电”。2006年12月,全县最后一段农网改造线路——葛坳乡小源迳村10千伏线路全面完工。全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县拥有35千伏变电站11座,35千伏主变19台,变电容量8.5万千伏安;35千伏线路12回198千米,10千伏线路59回1420千米,0.4千伏线路7050千米,配电台区1391台,总容量12.56万千伏安。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地处罗江乡的西岗村,自2006年10月全村通电以来,彩电、洗衣机、电饭煲、磨面机、抽水泵等现代电器,一应俱全地走进农家宅院。兴致一来, 村民们便和着音响中的节拍,同世界一起舞动。
在银坑镇上谢村,村民告诉我们,村里正悄然兴起“灯饰热”,而在10年前,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之前,老百姓对于灯的要求极其简单,只要能照明就行了,因此家家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普通电灯泡,居室中只要一盏垂吊的并不十分明亮的电灯泡及一个拉线开关就满足了。莘莘学子便在昏暗的灯光下发奋读书,这时的灯还仅仅是“具”,根本就谈不上什么“饰”。
如今,随着该县电力工业快速发展,老表们对灯也有了挑剔的眼光。造型各异的各种吊灯、吸顶灯、台灯、落地灯、床头灯……都开始进入寻常农家。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继荣非常欣喜地告诉我们:“通电后,老表们都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连计划生育都比以前好搞多了。”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不久前印度卫生部长阿扎德的一句话:“没有灯光的夜晚,人们就会忙于生孩子。”上谢村的变化为这名印度官员近乎幽默的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户户通电”工程在丰富农村老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增收致富保驾护航。新陂乡马岭岽是于都县的脐橙基地,通电前全村只能凭借拉水浇灌来进行脐橙种植,想扩大生产也不敢。“户户通电”工程完美竣工后,村里给果园基地打了深水井,建起了电灌站,地上种果树,地下种黄豆,村里的果农还借助电脑在网上进行脐橙销售,并与销售商签订了长期合作项目。脐橙基地原有果农17户,通电后,又增加了14户,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1200亩增加到2000多亩,脐橙农户增收160多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再不会有人奇怪电视为什么能装下那么多东西了。”刘昌赞不住感叹,“60年前,我们是没电可用;30年前,我们看别人用电;20年前,我们省着用电,电灯时暗时明,很不稳定;而现在,家家户户电脑、冰箱、洗衣机常见得很,一个月电费动不动就上百元。以前,夜晚摸黑都能习惯,现在,偶尔遇上一会没电就不习惯。还有,要是遇上用电出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供电所很快就赶来抢修,周到得很,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对地。”
傍晚时分,结束采访,乡村的万家灯火,像一颗颗钻石铺满大地。60年的沧桑巨变,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也正在这历史的瞬间,乡村电事完成了化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而我们所见的,仅仅是赣南农村的一个小小缩影。
标签: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