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老一辈电力员工,见证和参与了电力事业的变化和发展。在60年国庆到来之际,安徽当涂供电公司邀请三位亲身参与当涂电力事业建设发展的老前辈进行“细说当电60年”主题访谈。整洁明亮的会议室里,三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开启记忆的闸门,畅谈起60年来当涂电力事业的沧桑巨变。
孙宏发 70岁
关键词:漆黑的县城 徒步抄表 天地之别
1962年,供电局当时还是公私合营的当涂电气公司时,我就已经干上“电”这一行了。记得六十年代的时候,整个当涂县城只有城关的几家商铺和解放军八六医院才能用的上电,其他地方一到晚上,就是黑漆漆的一片,蜡烛和煤油灯,一到晚上可都是必不可少的。当时真的想象不到60年后县城的夜晚会是这么的灯火辉煌。
六十年代的“用电大客户”、“重要负荷”就是农村的排灌站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每到去各乡镇的排灌站抄表、检修的时候,就是我们要徒步长途跋涉的时候。因为那会儿别说是汽车了,连自行车都是非常稀罕的事物,再偏再远的排灌站,都只能走着去。
那时的电,可真是个稀罕的玩意儿。在农村,有些老人根本不信电还能排灌,“就那三根细线,还能把水给打出来?”当年一位老农的话,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对比一下现在咱们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成功后的当涂农村,家家户户各种电器应有尽有,那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戴光昕 70岁
关键词:变电站建设 电网的基石
我从事电网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几十年,对当涂电网的感情,可以说是无比深厚了。当年每次自己参与设计建设的变电站启动送电成功,我都会激动的彻夜难眠。
如今的当涂电网,能达到这么一个超过普通县级电网的规模和水平,我认为与改革开放初期两座变电站的建成投运有很大关系。
一座是220千伏长龙山变电站。1968年当时的中国水电部批准在安徽建两座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就在当涂的长龙山。变电站总投资448万元,在当时的条件下仅用5年就建成完工,1973年正式投运。这座变电站在当时虽然是枢纽变,对当涂没有很大影响,但在数十年后成为了当涂县的供电主体,为改造当涂地区电网创造了有利条件。
还有一座就是1985年投运的110千伏姑孰变电站(原当涂变电站)。那时正式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原有的西门变电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带来的电力需求,当时当涂局所属的芜湖供电局决定投资100万元建设110千伏姑孰变电站。变电站的大部分设计工作和电气设备的安装,全是由我们当涂电力人克服各种困难、自主完成的。正是这座变电站,为后来当涂110千伏主网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林学成 65岁
关键词:电老虎到电保姆 社会服务承诺
相信许多当涂农村的老年人在记忆里还留着这样的印象:遇过节、建房或婚丧嫁娶,总要提前两天到供电所去拉个关系,说句好话,请他们那几天别停电。那时,供电部门在老百姓眼里是可一只“电老虎”。而现如今“电老虎”变得温柔多了,懂得体贴入微为百姓着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电保姆”。
改变是从90年代开始的,记得当年朱榕基总理在上海任职时,最先提出来供电部门要践行社会服务承诺。从那时起,当涂供电局就高度重视优质服务工作,各营业窗口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城关用电管理所实行专人值守供电服务专线电话,各供电所均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承诺,全部供电所均配置了电力抢修车,经过几年的优质服务整顿和建设,客户投诉越来越少,行风评价越来越高。如今,“电力部门服务质量好”、“电力问题找95598”这些观念已深入到老百姓的心间。
标签:电,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