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爷爷、父亲和我,三代电力人的故事

作者:胡强华  2009-09-16

爷爷、父亲和我,我们一家三代,都是电力人。

这是一家三代的接力,这是一家三代的故事。

1968年8月,爷爷为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的投身到奉新县城北部的高山峻岭修建水电站。他背上行李,奔向大山。他们用最原始简单的锄头、箩筐等工具,不分白天黑夜奋战在工地上,皮肤晒黑了,肩膀红肿了,手掌起血泡了,他们全然不顾。山高坡陡路滑,他们用草绳绑上鞋子继续前行,渴了喝山泉,饿了吃馒头……他们的锄头箩筐上浸透了汗水、血水,这里面却凝聚着他们那一代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1970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真实报道了爷爷他们艰苦奋斗的故事,记录了他们肩挑箩筐、手扛锄头,大干特干的场景,头版刊登了《立下愚公志,深山起宏图》的文章并将其拍成了电影纪录片。一步步台阶,一条条渠道,一个个梯级电站,永远真实地记载着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

天道酬勤,1972年水电站基本建成发电,为了彰扬建设者的愚公移山、改天换地的精神,将这座电站正式冠名为“老愚公水电站”。当时整个梯级四个电站装机11台,总容量8320KW。从一盏盏的煤油灯到星星灯光再到万家灯火,长辈们以顽强的毅力彻底征服了大山,他们用无悔的青春见证了忠诚。

爷爷一次次感慨当年他们的壮举,一遍遍生动讲述难忘的故事,一步步带着我们追寻他们奋斗的足迹。

1984年7月,父亲从江西省电力工业学校毕业,实现了爷爷的理想,在老愚公水电站当了一名技术员,从此开始了他无法割舍的电力事业。

迎来朝阳,送走晚霞,多少个日夜,多少个寒暑。辛勤的汗水,甜蜜的爱情,在这里付出,在这里收获,宝贵的青春岁月,伴随着发电机的转动而流逝。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父亲在岗位上度过了二十五个春秋,为电力事业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了二十五个岁月。如今的老愚公水电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6次增容技术改造,原来老化陈旧的设备全部换成了新型高效的设备,原来的装机容量8320KW增加到10200KW,发电量由原先的2700万度增加到现在4000万度。

当夜幕降临,那灿若星辰的灯火,那流光溢彩的霓虹,那明亮如昼的城市正是电力事业飞速发展的见证,每一盏灯光中都映照出我们电力人的辛勤的汗珠和幸福的泪水。

2008年11月,我也成为了一名电力工作者。上班去的头天晚上,父亲送给我一就话,并用一惯严厉简洁的口吻对我说:“你给我记着,我们都是老愚公走出来的,可别忘了老愚公精神”。正是担负着这种责任,我在工作中更要继承“愚公”精神,学习愚公“挖山不止”的实干精神,像“愚公”那样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做好自己的工作。

弹指一挥间,40年已过去,我们三代人目睹了电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经历了日渐坚强的电网给社会带来的进步,给老百姓带来的幸福,更见证了祖国的飞速发展和繁荣昌盛。

爷爷、父亲,电力行业的前辈们,请您们放心吧!您们开拓的道路,我们一定会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您们艰苦创业的愚公精神,我们一定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三代店里人的故事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