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傍晚,携着家人漫步在五彩缤纷的夜色中,习习晚风裹挟着丝丝凉意,那份舒适、那份惬意……宽敞的沿河路上绿草茵茵,垂柳摇荡,清清潦河波光粼粼,“哗啦啦 ”一路欢歌向前,美不胜收。倚在护城堤栏上俯瞰万家灯火,思绪站在云之颠,感叹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打开记忆的闸门,任思绪穿越时空,飞到那遥远的童年,那是的我对“电”的印象很模糊,不知道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空调、微波炉等词语,有的只是点点昏黄的“灯”的记忆。在七十年代末的山乡小城靖安供电网络极差,小街点的是“包灯”,每天到了掌灯时分定点亮,大概九点来钟就定时就关了。那时的电压也极不稳定的,电灯总是忽明忽暗的。夏日的夜晚,家家户户老少们一起在外乘凉,大人们手里不住地摇着蒲扇,孩子们则伴着习习的晚风和满天的繁星,听大人讲“七仙女”或是“鬼”、“怪”的故事,或者和小伙伴们在清冷昏黄的街灯下,一起玩“踢石子”、“丢手绢”、“我们都是木头人”等游戏,每每当大伙正玩在兴头上时,突然灯就熄灭了。于是,小伙伴们一个个在大人的胁迫下极不情愿地“上床就缚”,往往是数着窗外的星星才入睡的。根本不是现在孩子的生活,畅游在五光十色的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要看那满天的繁星,都不是件易事了。
当时,小县城的供电网络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仅有1座35千伏变电站,1台容量为1800KVA主变压器,年供电量不到600KWh。那个年代还没有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一词。少年的我,每天放学回到家,就是忙着帮大人生火做饭。那时的柴火灶做饭真的很费事,每天烟熏火燎的,厨房的墙壁上尽是黑乎乎的。有时,遇上柴不够干或是天刮风,一阵阵的黑烟倒灌,直呛得你眼泪鼻涕一起抹。往往一顿饭做下来,人己灰头土脸,面目全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春雷,给华夏大地播洒了甘甜的春雨,滋润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八十年代末,乘着全国一百个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东风,靖安电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个时候,家里开始有了电饭煲、电风扇、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了。满头大汗涨红着脸,憋足劲儿吹着灶火生火做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每天下午放学后,赶紧写完作业守在电视机旁等候喜欢的电视节目,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虽然那时的电视是黑白的,只有两、三个台,但那时的我们确实感到满足了。时隔多年,《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等一部部精彩的动画伴着年少时的很多温馨记忆总会浮上心头。
斗转星移,时光飞转,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巨变,我渐渐长大。1988年16岁的我参加了工作,成为靖安供电大家庭的一员,时至今日已二十年有余了。二十年间,靖安县电网在一代代靖供员工艰苦卓绝的努力下,经历了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变电站新建、变电站改造等多个阶段,电网由原来10kv主网结构提升为35kv主网结构,形成了以110kv变电站为中心,35kv线路幅射型覆盖全县各乡镇的电网。现今,公司拥有35kv变电站8座;主变容量72500kvA;年供电量1.2亿kwh。从最初的小水电公司发展到现在的靖安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形成运行灵活、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
不经意间,“电”已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了。现代化的办公场所,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一应俱全,电气化的家庭,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空调等应有尽有。每天,我上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收取邮件。每天,我下班回到家只需点击几个按钮,不出一会儿,可口的饭菜立马上桌。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抑或是电脑前,冬有暖气,夏有凉风,好不惬意。
喜看电网发展,感受祖国巨变。孩童时没有“电”的故事,只留下讲与儿孙听!
标签:故事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