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
共和国喜迎60华诞之际,翻看单位多年珍藏的厚厚一摞新闻剪报本,发现那重要时刻的一篇篇报道,清晰折射出盱眙电力事业的发展变迁。
1989年11月20日《盱眙县电力工业志编印出版》,这则报道的背景资料显示,1958年5月24日,县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决定兴建发电厂,从此,盱眙电力发展的大幕正式拉开。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底,盱眙仅有1座 220千伏马坝变电所、1座110千伏盱眙变电所,3座35千伏农村变电所,通电乡镇仅10个,全县用电量5201万千瓦时。电力发展速度可见一斑。1980年元旦起,由于设备老化,发电厂3台计8000千瓦机组全部停止发电。
1996年5月28日的《新华日报》纸张虽已泛黄,但头版的一则消息依旧醒目:《我省最后一个无电村昨合闸送电》。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1994年底,盱眙仍有62个无电村,分别占省、市总数的18.8%和19.4%。此前一天,以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季允石合闸送电为标志,古桑乡季安村作为全省最后一个无电村告别了“黑暗”历史。
全县实现村村通电历时38个年头,此后,电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1997年5月28日,也就是实现“村村通”之后整一年,《淮海晚报》头版头条刊出文章:《省政府验收:盱眙县“农村电气化县”达标》。一个省级贫困县何以继扶贫通电后,迅速创建成全国农村电气化县?原来,自1988年马坝建成第一个用电标准镇起,全县即确立了“迈小步、不停步、不走回头路”的方针,县乡村三级量力而行,年年推进电气化建设。此外,扶贫通电与电气化建设同等标:把握政策契机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最佳结合,一个个无电村通电之际,也就是农村电气化之时。
村村通电还要解决用好电的问题,2003年3月4日,《盱眙报》载《盱眙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300来字的消息并不显眼,然而却反映出始于1998年、国家实施“改革农电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的政策初衷。仅盱眙金和米业有限公司当月准备好的电费就少交了1.3万余元。农民用电负担大幅减轻的福音,通过多种媒介放大至全县各个角落,是年,古桑、桂五、官滩等乡镇大大小小的碎石机如雨后春笋般激增。
2003年5月18日,县工业开发区内,220千伏都梁变电所迎来了竣工验收的日子。那时,SARS尚未平息,所有验收人员人人一副洁白的口罩,于别样的气氛中尽显经济建设对于电力的需求刻不容缓。而早在2001年10月,与开发区开工建设相同步,这一投资9200万元的变电所即被供电公司成功争取立项。
工业强县、城建举县、旅游兴县、环境立县,办大节,招大商,沿着盱眙日臻清晰的发展主线,供电公司主动服务、真诚服务,反过来也促进电力事业更快发展。2005年底,盱眙电力资产总量已名列苏北各县(市)前茅,220、110和35千伏变电站分别达2座、5座和12座。盱眙驻外招商人员常常自豪地推介,盱眙的电力保障环境在苏北最优。2006年6月,《今昔对比话季安》一文发表于电力系统及地方多家报纸,当年最后一个无电村的新农村气息已尽显字里行间。今夏7月18日,盱眙供电负荷、日供电量双双创历史新高,分别达16.08万千瓦和307.91万千瓦时,如今一天的供电量,胜过发电厂投产时的六个月。
标签:农电杂谈,历史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