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名老电工,尽管退休了,仍旧很关心农电上的事。前几日,我陪他在郭河街道散步时,向他介绍郭河街道现在采用15米电杆,12平方米绝缘导线架设的低压电力线路,配备电缆下户线,不锈钢集装箱,安装电子表,整个街道投入10台变压器,累计容量达3000多千伏安,月供电量达18万千瓦时。
听了我的一番话,父亲感慨地说起了以前的农网线路,七十年代很多地方都没能通电,就连他所工作的牛首排灌站也是用柴油机排水的,只是到1978年以后才开始通电。
八十年代,很多村都能用上电了,一个变压器供应一个村用电,每家的主要电器就是白炽灯。高压线路也是35千伏变电所改造淘汰的70MM2导线拆开架设的,低压线路大多数都是方水泥杆或是木杆,一个生产队装一个总表,然后进行分摊收费,全乡只有两个农电工,那时真正懂电的人很少,也不注重安全。记忆中每遇触电伤人的时候,父亲上班的地方总是围了很多人,哭着、吵着……
90年以后,当地电力线路已有很大改变,低压线路400伏主线路由原先破股线改换成了16或25千方米铝裸绞线,电杆也更换成了圆水泥杆,但支线大多都还是方水泥杆或是木杆,至于农业生产线路几乎全是木杆和破股线架设的。清楚地记得,到1995年的我在农电站已上了好几年的班,却一次没有用过漏电保护器,供电线路所谓的保护也就是跌落保险、低压刀闸和保险丝,用户的电表计量行政村一般很重视,筹资安装了铁皮表箱订在墙上。那时我最怕的就是上电杆,每遇到抢修上方水泥杆时总要四处借梯子。线路差,倒杆断线故障频繁,用电量不大,一个月全乡供电量也只有十几万千瓦时,负荷却很紧张,拉负荷停电限电很正常,每年除夕之夜家中的电灯都很昏暗。
1998年,第一批农网改造正式拉开序幕,每个乡镇2至3个村改造任务,在农电总站指导下,精心规划电网、现场测量、预算材料,绘制线路图纸,组织施工,仅几个月的时间,网改施工就结束了。斩新的配电台区下面还配装着JP柜,银亮的低压线路,工整的到户计量箱,全部新装DD862型电能表,每完工一个台区,老百姓都点燃了炮竹庆贺,村镇还开现场会,那情景真的很隆重。
2000年,庐江农电站正式挂牌成立了供电所,我被抽调到农网办参加了二期农网改造,那时才知道全县的公用变才700余台,全部改造资金1个多亿,农网改造才仅仅开了头,要说第一期农网是试点,那么第二期农网改造就是全面普及了。在供电公司统一布置下,我们白天往返于各个供电所参于电网规划,晚上便集中在一起绘制图纸,预算材料。农网材料供给实行微机管理,验收、决算同步进行。
这时的供电所,大家对农网改造涌现出前未有过的高潮,成立了专门的施工组织,专人领料,专人负责施工,几乎全员上阵。网改时间紧,任务重,规定每个月要完工5至10个改造台区,并要通过质量验收,谁的进度快,谁改造的台区就多,一下子供电所的施工进度飞快。农网办每天都有等候着领料的施工人员,记得2002年“七一”期间,仅3天时间,供电所就领取了800多万元施工材料。农网办的验收也是很辛苦,盛夏时节无论天有多热,寒冬季节天有多冷,雨后路有多泥泞,都有他们现场验收的身影,田边地头拉着测量绳,测量着每一根档距,绘制着每一个台区的线路图纸,不漏计一个材料,不多计一米电线。农网改造的材料、资金、档案管理更严格,每一期验收都要经过县、市、省三级抽查审计通过才算合格,每一份网改档案都要经过多次审核才算过关,现在每到档案室看到农网档案,一个个柜子工整地排放着,真的很亲切。
2005年,二期农网改造结束,累计改造1874个台区,平均每个村三至四个台区,每个台区供电户在100至200户之间,全部使用成节能型变压器,低压主线使用50、35、25的铝绞线或绝缘导线,供电半径一般都在500米以内,每个台区均有JP柜漏电保护器,每家每户都安装漏电保护器,80%安装了DD862型电能表,改造10千伏主线、支线累计200多条,长度达500多千米。网改后,农网的线路质量、安全系数,供电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改变。
近几年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用电矛盾又显现,农网完善工程、农村电气化镇改造普遍施工,供电公司又成立了专业的施工作业组织,新一轮的农网改造不仅如火如荼进行,县供电公司还免费改造新装了农业生产计量箱,配置绝缘电缆引下线、不锈钢表箱、漏电保护器、接线盒。多年来农业生产用电难终于得到彻底解决,不但杜绝了安全陷患,而且真正让用户用上了公平电、放心电、安全电。
农网改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农村电气绝缘化、农网完善工程设计规划目标更远,改造质量更高,坚强的农村电网,印证了咱们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也为新中国60华诞送上一份珍贵的贺礼。
标签: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