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太平乡原属沾化县,地处胜利油田腹地,历史上长期靠油田转供电。1984年河口区成立后,太平乡虽然行政上划归了河口区,但用电还归沾化县管,直到农网改造后,2001年才彻底划归河口管理。由于用电管理几度变更,太平乡用电成了“沾化甩手不管、油田怕背包袱不愿管、供电部门资金不足无力管”的“三不管”乡。又因为于太平乡农网改造不彻底,线路分布不合理,设备老化严重,加上地处黄河故道,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等情况,导致农业发展水平低,个别地方一度依靠偷油田原油、私接油田电获利,因此就有了“吃饭靠地,吃水靠天,致富靠偷油田”的说法。同时,该地区招商引资引不来,经济发展上不去,各项经济指标一度位居全区七个乡镇“老末”。
村庄合并,告别土坯房,搬进电气化新农村
太平乡村庄规模小、布局分散,一直都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就拿刚刚合并的新兴、韩家来说,原来的新兴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处,只有43户,138口人。韩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只有46户,143口人。这两个村地方偏僻,光住宅区占地就达150亩,村内经济都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村民收入低,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直到搬迁前,所有房屋还都是土坯房。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乡政府把合并村庄、统一制定村庄建设新规划作为“打造新环境”的重点,将全乡64个自然村规划为18个农民集中居住点。
乡村合并,势必打乱原有电网布局,有的线路甚至不得不重新架设。为妥善解决好新村统筹发展问题,确保乡村合并后顾无忧,供电公司协调乡政府,把电网配套作为“乡村合并”的重头戏,他们进村实地勘察,重新设计线路走径,敲定线路施工方案。仅为新兴、韩家村合并,公司就新架南北线路两条,并借机推进电气化村建设,为合并后的村新建了配电室,更换大容量变压器,整改户下线,并更换了耐盐碱的玻璃钢集表箱,一举把合并后的新村建成了电气化村,成为合并新村的“样板村”。
旧村的村民们终于搬出盐碱窝,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坯房。合并后的农村电杆成排成行,线路整齐划一,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等电器设备,村民生活从土坯房一步跨入了电气化。
抱团发展,告别小经济,打造特色农业基地
太平乡虽有农副业传统,但从前一直脱离不了小打小闹、分散经营的路子,始终与发家致富无缘。近年来,太平乡围绕“绿色生态乡”建设目标,通过兴办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大力整合农副业资源,打造珍禽训养、貂狐貉养殖、大棚冬枣等八大特色农业基地。目前,全乡发展标准化肉鸡、肉鸭及特色养殖小区34处,全年肉鸡、肉鸭出栏300.5万只,貂、狐、貉存栏10.6万只。全乡棉花种植面积4万亩,发展生姜园300亩,建成冬枣园6000亩。如今特种动物养殖基地、香椿种植基地、太和村珍禽养殖、西部优质棉基地……,特色鲜明的板块农业,成了太平乡农民增收的增长极。
乡村经济的发展膨胀,对电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大棚、家禽养殖等项目,使农业用电量激增,原本薄弱的电网不堪重负,一时间跳闸停电等情况频频发生。对此,河口区供电公司把太平乡列入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推进重点,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改善太平电网状况,围绕新兴农业基地,目前已建成9个电气化村,17个标准用电村,为太平乡打造“农业生态示范区”夯实了电网基础。
去年太平乡胜利村、兴华村想在村外合建一个养殖场,主要养殖貂、貉、狐狸等动物。太平供电所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上门服务,提前规划设计,为村民架设了生产专线,并完善了低压设施。目前该基地占地40多亩,已发展养殖社员31户,良种存栏5万只,出栏达到10万只,农民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
太二村有170户,548人,过去依靠单一农业勉强维持生计。近年来,该村相应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号召,逐步形成以冬枣和畜牧养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去年,太二村依托地处黄河故道的优势,组建“天河湾”生态农业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发展规模化经营。供电公司积极为大棚区进行供电配套建设,把线路架到了大棚边。说起自家的大棚,村民殷庆柱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大棚用电有了保障,大棚里栽种冬枣等果树,树下培植无公害蔬菜,每亩年收入达到了一万二,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目前太二村发展塑料大棚200多亩,种植冬枣、葡萄等经济作物。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5200元,被评为东营市小康文明村。村支书张希忠高兴地说:“用电有了保障,我们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标签:新农村电气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