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祖国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涂电网在几代当涂供电人的努力下,发展迅速、成就辉煌。下面通过一组数字的对比,让我们来感受当涂电网60年沧桑巨变。
变电规模扩张1580倍
1952年,当涂电网变电站变电容量为500千伏安,只有1座35千伏变电站。解放初的当涂电网,存在着线路质量差、供电半径长,高损耗配变变压器较多、变损大等问题。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涂电网发展迅速,当涂供电公司的前身当涂供电局于1985年开始了“七·五”电网规划建设,“七·五”和后续的“八·五”、“九·五”以及农网改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这次次电网建设工程伴随着经济腾飞,显著改善了当涂百姓和企业的用电状况。
2009年当涂电网变电容量已达79.02万千伏安,比1952年增长1580倍;扩展到以1座22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4座110千伏变电站为骨架,12座35千伏变电站为网络,布局合理、结构坚固的电网格局。从柱上油开关到全SF6、真空开关,从有人值守到所有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当涂电网的科技含量也早已更新换代。
输电线路长了3000里
解放初,当涂电网没有35千伏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1952年,35千伏马芜线建成投产,途经当涂,建成25千伏西门变电站,降压6千伏向城关供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涂电力线路快速增长,当涂供电局550公里的“两线一地”制的配电线路,改为三线制线路。更换输、配电线路导线146公里,调整和架设输、配电线路30公里, 123公里6千伏线路升压到10千伏。
如今,当涂境内的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由的1条40公里增长至2009年的44条376公里,增长9倍;中压配电线路由1952年3公里增长至2009年的1560公里,增长520倍。县城网10千伏线路实现手拉手。变化带来了强烈对比,解放初县城稀疏的电力线路,只能在夜晚点亮县城平房里昏黄的灯光;如今,电力杆塔星罗棋布,为当涂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强劲动力。
供电量增长570倍
当涂县用电量从1959年始有记载,当年用电量为263万千瓦时。五六十年代用电主要以照明为主,工农业用电量较少。1979年国民经济进入振兴时期后,厂矿的上马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增加使工业用电量大幅攀升。1992年全县工业用电装机198837千瓦,工业用电量为1.98亿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的65.4%。2008年全年购网电量达13.65亿千瓦时,创历史新纪录,预计2009年购网电量将超过15亿千瓦时。
随着农业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当涂农业用电量也稳步增长,1998年农业用电量为2023万kWh。到2002年,农业排灌面积达55.34万亩,农业用电量增长到2477万kWh。2005年水产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也纳入农业用电范畴,促使农业用电量迅速增长,全年农业用电达3121万kWh。2008年全年农业用电量达3655万kWh。
从1959年263万千瓦时到2009年的15亿千瓦时,当涂电量增长570倍。线损率由1972年的18.12%降低至目前的5.41%,降低了72%。用电结构从农业占主导地位到工业用电占全县用电的77%。
历经了五六十年代的初步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快速建设,一期、二期农网全面建设,县城电网改造建设,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等几度“大手术”。当涂电网如今已发展成能经受近30万千瓦负荷考验,全年供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的坚强电网,有力推动了当涂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标签:电业发展,60年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