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典型的圩区,地势低洼,三面环水,而邻近的几个小村都是靠种植水稻养育,排涝站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依稀记忆中,在六十年代初,近万亩的农田,仅靠一台只有60千瓦的柴油抽水机来排涝,显然是杯水车薪。尤其到了七月雨季,稻花飘香,丰收在望,但不期而遇的大水让村里的农田形同泽国,若不能及时排涝,丰收的希望瞬间淹没在无情的水底,扼腕长叹之声不绝于耳。当地老百姓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圩区七月三日雨,家中一年无余粮”,则是当时民生真实的写照。
时光走到七十年代,排涝站架起了高压线,安装了大功率电动抽水设备,盖起了专用配电房,电力线路延伸到各个村庄,人们告别了世代使用的“油灯”。排涝站的提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比起先前的柴油抽水机,简直是天壤之别。尽管年年七月都要下暴雨,但积水总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排完,在很大程度上不会造成水稻绝收。
众所周知,电网运行稳定,需要人来维护,当时,人们虽然使用上了电,但电网薄弱,电力故障频频光顾,且停电需要很常的时间来恢复。到了排涝期间,又逢雷雨天气,线路故障成了家常便饭,极大影响到排涝站的效果,而想请电工师傅来及时排除故障,成了另一个难题。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电网不断加大农电建设,家乡的排涝站再次得到升级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供电企业扩大了村里的配电房面积,安装了专用变压器,加粗了导线线径,更换了陈旧的电机和水泵。一座现代化的排涝站,就像一个卫士时刻守护着圩田的安危!圩区内再也不会出现“有水难排”的现象。有了可靠安全运行的排涝站,乡亲们一改数十年来只种水稻的传统,改种高产量的其它经济作物,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大为改善。如今,家乡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进村已看不见古老的方杆,换来的全是圆杆子,细细电线已变为电缆,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老乡们过上了富裕生活。
近年来,国家电网不单在电力硬件上进行改造,而且不忘优质服务的延伸。就拿排涝站来说吧,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电网维护人员先期进行消缺管理,确保排涝站随时正常启动和安全运行,这与早些年老百姓提前来请电工师傅排障成了鲜明的对比!贴心的服务,让乡亲们着实使用上了舒心电。小小一座排涝站的变迁,浓缩了供电人走过辉煌的历史;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则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面光耀的旗帜。(李永忠口述 凡利达整理)
标签:排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