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电,孩子们只能趴在昏黑的煤油灯下读书;因为没有电,这个小村庄几十年来从未种过水稻;因为没有电,村民家里的冰箱、电视成了摆设;因为没有电,很多姑娘“弃暗投明”,村里的光棍多了起来……这就是江苏连云港市最后一个无电村———灌南县汤沟镇周口村曾经的写照。
沿着汤沟古镇向西,一条新修的水泥路,尽头是一座小村庄,两条河流交叉流过,水泥路到此戛然而止,这里就是汤沟镇周口村,这个小村庄深入到了邻市境内,到邻居家串门很可能就跨越了两市,手机信号也经常处于漫游状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行政设置,使汤沟镇周口村直到1997年秋天才用上了电。在这之前,村民们的夜晚一直与昏黄的煤油灯做伴。
“那时候没有电灌站,庄稼十年九淹。因为路不好,没有电,很多好小伙子迟迟找不到媳妇!”提起没有电的日子,汤宜历感慨良多。汤宜历老人今年76岁,他回忆说,1992年,他从外地买回来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经过改装之后这台电视机可以用蓄电池提供电源,但是只能收到两个台的节目,即便如此,仍在附近引起了轰动。“天还没有黑,很多村民就来了,院子很快就挤满了人。我们家也早早地把院子打扫干净,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放给乡亲们看。”蓄电池容量有限,每隔一个星期左右,汤宜历就要把它拉到镇上熟识的人家去充电,而这是要收费的。
村民汤化涛也有类似的经历,今年62岁的他是汤沟酒厂的退休职工,1986年,在淮安工作的妻弟给他送来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可很长一段时间却成了摆设,直到后来买来蓄电池。没有通电之前,他的家里一直用的是煤油灯,这种灯灯光如豆,孩子们只能在这种昏黄的灯下温习功课。煤油燃烧会产生很多烟灰,蚊帐一个夏天就被熏黑———汤化涛的妻子滕秀平管那种黑叫“狗肠黑”。
一根细细的电线,承载了一个偏远村庄对光明多年的企盼。1997年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供电部门不畏辛苦披星戴月,硬是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圆了周口村最后60多户村民能用上企盼多年“光明电”的梦想,这个偏远的小村庄的夜晚从此告别了漆黑一团,也与最后的煤油灯说了声再见。
周口村党支部书记马际云这样描述电力发展给该村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他说,1996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500元,只能勉强度日;200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6800元。今年,预计年收入可达到7500元。同时,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现在,周口村大部分村民家里彩电、洗衣机、空调等电器一应俱全。一位村民说,现在村里有200多亩地种了水稻,电灌站建好之后地势再低洼的田也不怕水淹了。
在小村庄北面,金秋的艳阳下,大片的稻谷闪着金光,无论是村庄还是田野,到处是欢乐的笑脸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小村庄里一派祥和的景象。
标签:告别最后的煤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