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换家具,母亲从一台老式座钟的夹缝里掏出了一沓发黄的电费收据。抚去上面的灰尘,上面一个个数字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收据最早是从1982年9月份开始的,其实也不能算收据,就是一张普通的方格纸,母亲用工整的字迹写着9月份用电两度,摊派两度,共7.2元。我指着这行字问母亲是什么意思,母亲笑着说,那一年,我们村里通了电,安上了电灯,一到月底,村委会的大喇叭就喊着去交电费。那时候不像现在,村电工的权力很大,他说你用了多少电就是多少,无从考证。为了以后能做个比较我就每个月记录用电情况。“咱家才用两度电呀?”我不敢相信的问。“是呀,咱家就两个灯泡,电又贵等天黑透了,才舍得打开。平时经常停电,家家户户离不了煤油灯。”“那摊派的电费不能不交吗?“那可不行,村电工会给停电的,平时到没什么,遇上红白喜事,停了电可就抓瞎了”母亲无奈的说。我仔细打量着这张方格纸,到九十年代初,十几年间,我家的用电量一直在5度之间徘徊。
1997年,有了真正的电费收据,母亲再也不用往本子上记电费了。我们家的用电量也超过了30度,母亲说,那年农网改造完成以后供电公司给架设了新线路,更换了大容量的变压器,一度电也降到了0.8元左右。后来,村里挖了深水井,有了水泵,原先的旱地成了好地,年底获得了大丰收,我们村也渐渐走出了贫困村的影子,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也陆续走进家里。
进入2000年,电费收据变得更加规范,农业用电、照明用电等情况一目了然,电价也更加合理。村电工人没有变,服务态度却有了180度大转变。谁家有个临时用电,再也不用四处求人看电工的脸色了。一个电话,当天就能用上电,电压合格率也越来越高,不是大的自然灾害基本不停电。村里很多人瞅准了商机,办起了家庭作坊,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我一张张的翻着看,到2004年底就没有电费收据了。“咱们呀实现了银电联网,用多少电一目了然,有时候家里忙,我就多存点钱到里面。”“咱现在一个月,得用多少电啊!”“说不清楚,反正煤、汽都涨钱,只有电既便宜又干净,现在连烧水、做饭都用电了,不光是咱家,别人家也是一样。”母亲看着我说。
滴水映日,从电费收据里,我看到电力企业的发展日益壮大,服务趋于完善。电作为一种绿色能源,与人民的工作生活更加密切。
标签:电费,电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