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姚云 钱成刚  2009-09-29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三位老同志谈盱眙电力60年发展变化

共和国喜迎60华诞之际,“弹指一挥间”,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言语及各种媒介中。这不,在江苏盱眙县供电公司,就有这样三位老人,他们谈起县域坚强电网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对他们来讲,那几十年前的往事真好像一弹指、一眨眼之间刚刚发生过的一样。且听他们的亲历感受——

“1958年的5月24日,这是一个令所有盱电人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县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决定兴建盱眙县发电厂,从此,盱眙电力发展的大幕正式拉开。1960年7月14日,首台1500千瓦的发电机组正式投产发电。”现年71岁,全程参与盱眙发电厂建设,1997年从盱眙县供电局副局长任上退休的秦孝礼,对盱眙揭开用电史的那个起点记忆犹新,一口报出了年月日。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央号召备战备荒,国家实施军事工业“大三线”、“小三线”建设,盱眙属丘陵山区,是省里定的“小三线”县份之一,省军工局先后在盱眙兴办永丰机械厂、淮河化工厂、红光化工厂等一批军工企业。为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电能,65年9月1500千瓦的2#发电机组建成投产,同时投运了两个农村35千伏变电所,电力最早从城区延伸到了农村。这是盱眙电力发展的第一次机遇。”

1968年大学本科毕业,历任盱眙、泗洪县供电局局长、盱眙县供电局副局长兼副书记,2005年退休的赵承德对盱眙电力发展的几次机遇梳理得井井有条......

第二次机遇缘于水利建设。盱眙地处千里大别山的余脉,低山、丘陵占了全县的69%。1966年,县委决定兴建清水坝一、二、三级电灌站,提取淮河水灌溉农田。1969年5月5000千瓦的3#机组建成投产。此后,又有3个35千伏变电所把电力进一步覆盖向农村。”

“第三次机遇,对于盱眙的整体用电非常关键。如果说,盱眙实现与大电网的联接,是以1970年110千伏马变电所建成(1976年升压为220千伏)为标志,那么, 1978年,为给鲁宁输油管道提供加压电源,在城区老虎岗之上,新建了110千伏盱眙变电所,则标志着盱眙“厂网”并存的局面得到加强。这一变电所进一步把大电网电能由盱眙东部的马坝引到了主城区,也就是说盱眙单一的发电性生产逐步向生产经营性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1976年3月供电局成立。到1979年底,鉴于电厂设备老化的实际状况,上级决定,从1980年元旦起停止发电。”

现年68岁的赵伦,2001年从党委书记任上退休。从1960年中专毕业分配至盱眙县发电厂起,他一直在盱眙工作,任局长、书记等主要领导职务达13年。盱眙改革开放前后的电力发展历程,他始终是直接见证人之一。他尤其感慨改革开放以后的电力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在根本上促进了盱眙电力事业的腾飞。三十年来,电力建设节奏明显加快。1984年实现乡乡通电。1997年实现户户通电。特别是近十年,新建220千伏变电所1座、110千伏变电所4座,35千伏变电所8座,还不包括用户变电所,电力建设投资总和超过过去前40年之和。建厂时只有一台1500千瓦的发电机组,如今,已拥有220、110、35千伏变电所2座、6座和13座,电力资产位居苏北各县(市)前列。当年的发电量只相当于今天三、四个小时的用电量,年供电量将逾8亿千瓦时。”

50年来,电力事业每发展一步,供电职工都为之付出了辛劳与汗水,也孕育出拼搏、奉献的企业精神。三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感慨几十年的峥嵘岁月。

还是秦老首先开口:“记得1959年7月,第一台发电机组破土动工,刚刚从徐州贾汪和山东临清学习归来的70名学员担负起从地基钻探到基础开挖,从混凝土搅拌到设备到位的各项筹建任务,没有运输工具,全靠人扛肩抬,钻探用的钢管晒得滚烫也要扛;晚上就吃中午留下的稀饭,馊味难闻也要吃。开挖水泵房地基时,正赶上大冬天,挖到两三米深的时候,淤水排不下去,水下的石头又多,为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参与施工的同志们就轮流‘扎猛子’下去干活,一个个冻得脸发青还都争着干。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县属工业纷纷下马,机组不得不停止发电。为响应国家号召,36名参与筹建的同志被陆续精简回乡支援农村第一线。留下来的68名职工生活也没有保障,只能到县采石公司打工敲石子。但就是这样,同志们仍然自觉做好机组的日常维护与保养,确保随时投入正常运行。为降低发电煤耗,职工们自觉养成早上班、晚下班的习惯,挑拣没有完全燃烧的煤渣,掺到好煤中重新回炉。”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但职工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依旧保持。”赵承德接着讲述供电职工的奋斗形象。“为攻克线损长期超标的难题,技术人员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逐条测算当时32条供电线路的线损,编制计量、抄核收管理制度,在淮阴市一跃成为降损先进县。”

“1995年开始的三年扶贫通电工程,进一步树立新时期电力建设者们的良好口碑。不论是在水网地带,还是在山区,职工们或打眼放炮、立杆架线;或水中施工、敷设电缆,赢得了地方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被省政府授予‘扶贫通电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全省最后一个通电村剪彩仪式还选在了盱眙。”时任局长的赵伦,目击时任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季允石为盱眙最一个无电村——古桑乡季安村合闸送电。

“电力服务属性,决定着我们必须严格自律,优化服务。早在1983年,我们就请县政府牵头,主持召开150多人参加的用户代表座谈会,听取用户意见,实施服务监督。在1991年抗击淮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中,被全国水电工会表彰为‘抗洪救灾先进集体。’近些年又创建为国家一流县供电企业,连年保持省级文明行业、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单位综合素质可见一斑。”作为供电局多年的党政主要领导,赵伦老人对优化供电服务的种种努力也记得非常清楚。“老虽老了,但我们没有辜负全县人民的期望,没有辜负我们的青春年华。现在,单位面貌的变化、盱眙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变化,不正是我们当初的愿望吗?!我相信,明天的盱眙电力一定会更美好!”

结束访谈时,三位老人欣慰之情溢于言表,眼神中也充满憧憬!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盱眙电力发展,60年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