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千里赣江”的发源地,这里有着“客家摇篮”的美誉,这里诞生的故事一个个可歌可泣,这里见证了改革开放30周年电力发展的传奇┉┉
因为在这片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有着一群人,他们为了赣县的光明,为了赣县的电力事业,已经默默地走过了近百年┉┉
峥嵘岁月 赣县电力从无到有
1918年,私营光华电灯厂,在赣县县城东郊外创办,装机90千瓦,点燃了赣县第一屡曙光,也开启了赣南光明的历史。1938年10月,成立赣县电厂筹备处,次年初,南昌市电灯整理处奉命调拨一台德国产224千瓦锅头式蒸汽发电机给赣县,同年8月,投产供电。高压2.3千伏,低压为单项两线220伏,供城区及城郊外3公里范围内的照明,标志着赣县公用电业的开始,但由于装机容量小,受益人群有限,绝大部分百姓依旧感受不到光明的温暖。
新中国成立后,电厂收回国营,光明开始真正的照耀赣县。1958年,第一座水电站—湖江街坪电站开始投用使用;1967年,第一条35千伏七里至江口输电线路正式投用;同年,县域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江口变电站正式投用┉┉1999年10月,赣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赣县电力彻底摆脱了依靠地方小水电网束缚的历史,实现了依托大网的发展目标,迎来了赣县电力发展的新纪元。
锐意进取 县域电网由弱到强
从“电灯不如油灯亮”,“电价高的难于想象”到“同网同价”、“户户通电”,赣县电网建设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艰难历程。
从1938年公用电业的开始,赣县供电人经过几代电业人,近70年的艰辛努力,2007年终于消灭了最后一个无电村,全县实现了户户通电。从2002年初到2004年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行业部门的指导下,赣县大力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使县辖区内绝大部分村落实现新杆、新线、新表的3级保护。
如今的赣县迎来一个电力飞速发展的时期,2008年,公司供售电量突破2亿大关,标志着赣县的电力事业走过了由弱到强的历程。截止2009年9月,赣县境内共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 35千伏线路227公里,10千伏线路1866公里,供电人口达60万。同时,“户户通电”的完成和“农网完善”工程的实施,形成了覆盖全县、贯穿城乡、结构合理,调度合理的区域供电网络。电能改变一切,成为城乡居民生活和社会进步中不可离开和缺少的能源。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落实,电脑、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入住寻常百姓家,给赣县供电带来了发展机遇,也让赣县供电人倍感压力,为此,赣县供电人深入城乡,设置“家电下乡”电力服务处,接受用电咨询并提供服务,确保客户用上安全电、放心电。
客家灯火 彩虹扮靓客家摇篮
在民主评议行风中,行风评议员们曾这样评价:“电老虎”不见了,“电保姆”普遍了,从“电老虎”到“电保姆”两个字的转变,反映了电力服务本质的变化。
近年来,在为构建社会的发展提供方便、优质的电力服务过程中,赣县供电人树立了“用心点亮客家摇篮”的思想,“您的满意,我的追求”的服务理念。有着“客家灯火”服务队标识的车辆穿梭于城乡的大街小巷,队员们热心的为民众解决用电难题、排查安全隐患,他们忙碌的身影打造一个特有“客家灯火”电力服务品牌并深深的驻扎在每一位用电客户的心中。《客家灯火》栏目的开播、“客家灯火”服务队的组建、服务于民“温暖工程”的实施、总值班制度的建立,赣县供电坚持“与电相连、用心沟通”的服务理念,架起电力与社会、电力与客户的桥梁,他们无私的奉献、优质的服务已成为赣县大地上的一道美丽的彩虹,扮靓了素有传奇的“客家摇篮”。
悠悠赣江水,浓浓客家情,这里孕育了美丽富饶的“客家摇篮”,这里也见证了“客家灯火”的闪亮。“无电不工、无工不富”,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赣县电力也将伴随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标签:江西赣县供电公司,电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