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个农民
年末回望宁夏电力公司农电重点工作,记者脑海中首先浮现的画面既不是那些整洁一新的农村新电网,也不是焕发新貌的黄河岸边农民新村,而是同心县老农民马俊廷的笑脸。
当城乡低压接(进)户线整治工程施工队将马老汉家原来的破旧皮线更换成6平方毫米的集束线后,这位86岁的回族老皮匠兴奋地在屋前屋后查看了一番,然后拉着施工队员的手说:“线换新了,线换大了,电稳了,也亮了。”站在一旁的儿子马恩国接上话茬:“供电局为我们换线,还装了漏电保护器,这下我们家新买的电器就不愁电供不上了,用电也安全了。”两父子早已忘记,他们曾经以“电通着了,说明线还能用”为借口,拒绝进行线路整治。
为自家进户线改变而开怀的,不止马俊廷一家。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1万多户农民从城乡低压接(进)户线整治工程中获益。此项工程是宁夏公司今年农网拉动内需工程的一个重头戏,目的在于整治不符合规程、规范的所有乡镇农村的低压接进户线,不合格的低压表箱及完善漏电保护装置等,建成一个“安全、规范、美观、经济、防盗”的农村低压电网,提升农网末端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供电质量和农村安全用电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工程于2月底启动,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从制定方案、下达计划到进行施工,数以百计的施工队日夜忙碌于宁夏广袤的农村,消灭如蛛网纠结的混乱接线,为千家万户送去更加安全可靠的电能。这是继2006年“户户通电”工程之后又一项遍及全区乡村的惠民工程。工程整体投资已近4000万元,改变了约4000个台区农村客户的用电状况。
认识一座村庄
固原市原州区杨郎村,典型的宁夏南部山区村落,位于被通称为“西海固”的贫困区,却有着一顶令人意想不到的帽子:固原市第一个亿元村。
近些年,杨郎村村民不断扩大特色种植、养殖业,村里成立了铸造、酿酒业、奶牛养殖等多个产业园区,组织成立了农牧业发展服务合作社、奶牛养殖发展服务合作社,并通过村委会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在全村形成了“村委会+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设施农业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金饽饽。这一切,当然离不开电力的支援。
在经历农网一、二期建设和改造后,杨郎村早已告别无电时代。而农网完善工程,更令其在产业发展上如虎添翼。村主任尹怀斌介绍说,村里10年前就开始发展养殖业,但因为用电不稳定,大家迈不开步子。如今,坚强的农村新电网使养殖户不再为加工饲料发愁,家家都安装了饲料加工机。
为证明用电方便,尹怀斌甚至给记者现场表演了一次“电力喂食”。他合上电闸,开启自动加工机。不一会,加工好的饲料便自动流到小推车上,推进鸡棚倒入食槽,再合上抽水电闸抽水搅拌便大功告成。“2000多只鸡,只需一个人,合两次电闸,推三车饲料就能轻松完成。”
发展设施农业,杨郎村就像是宁夏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宁夏已拥有设施农业超过77万亩,发展方向正在从规模扩张向提质扩量增效转变,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区内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产地已超过120个,每亩万元收益的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
为支持自治区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宁夏公司持续多年投入资金用于农网完善。今年,该公司改造35千伏变电站19座,改造35千伏线路约57千米,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580多千米,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1400多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510台。
标签:塞上新电力,火热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