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老家的年味

作者:李芳  2013-01-31

我的老家在豫西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每到春节,老家的年味特别浓,传统的习俗给春节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沉寂的小村庄也变得生机盎然起来。

老家的春节,进入腊月就开始了。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熬“腊八粥”,一来庆祝当年的丰收,二来希望来年庄稼有个好收成。孩子们端着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先在果树上抹一点,边抹边念:“吃了我的腊八饭,明年给我结蛋蛋。”

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不管平日里多节省的人家,办起年货来都毫不吝啬。过年时样样都有,来年才会更加富裕。

二十三,过小年,家家户户炕“火烧”(也叫锅边)。炕“火烧”跟蒸油卷馍差不多,只是多了一道炕的程序。把油卷馍坯压成扁圆型,在锅里把正反两面炕成焦黄,然后再蒸熟。人们捡十个最好的“火烧”来祭灶王,祭了灶王之后,全家人才能享用美味的“火烧”。

过了二十三,新年便进入倒计时。孩子们欢快地唱着歌谣:“二十三,炕锅边;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猪;二十七,杀鸡;二十八,杀鸭;二十九,杀狗;三十儿,捏鼻儿(包饺子);初一儿,供祭儿。”大人们则按着这首歌谣里所唱的顺序忙活着。

最隆重的当然是大年三十和初一了。三十上午,要把春联全都贴好,寓意吉祥的春联和五颜六色的门画顿时使整个院落变得喜气洋洋,春意融融。下午,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傍晚,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挂上自制的红灯笼。这红灯笼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高照”,寓意“吉星高照”。“高照”映红院子,映红房子,也映红了人们的笑脸,给一切描上了喜庆的色彩。

吃过晚饭就开始“熬年儿”。邻里乡亲们聚在一起,生上一堆木柴火,男人们打扑克,女人们吃着糖果聊着天,孩子们三五成群在村子里蹿着玩耍。这一夜,除了老人和婴儿,全村很少有人睡。天蒙蒙亮时,人们才各自回家。女人点上香裱,男人放鞭炮,小孩子则忙着捡鞭炮。他们把拾来的鞭炮零零碎碎地点放着,节日的气氛更浓郁。

大年初一,人们先祭祖,后向长辈拜年,这一天是不能干活,只能吃喝玩耍的。从初二开始,人们便开始串亲戚,初二走舅家,初三走姨家,初四走姑家,平日里很少来往的亲朋好友趁着过年时相互看望,交流感情。

“戏三天,年五天,一眨眼就过完。”大年初五也是有着特别意义的日子,叫“破五”。过了“破五”,年就算过完了,生产生活便进入了正常的秩序。

如今,老家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传统的过年方式依然充满着浓厚的家乡味道。每到春节,身居闹市的我总想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然而,按照老家的习俗,出嫁的姑娘是不能再回娘家过年的。所以,老家的年味只能留在美好的回忆里了……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老家,年味,唐河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