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以文物之钥,启乡村故事之门

作者:王帅  2025-04-12

  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乡村,宛如古老大地上散落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而文物,作为历史的无言见证者,宛如一把把精巧的钥匙,正悄然开启一扇扇乡村故事的大门,引领我们穿梭时空,领略乡村那鲜为人知却又无比丰富的过往。

  乡村,是中华文明诞生与繁衍的根基。从远古时期人类择水而居,形成最初的村落,到漫长岁月中农业文明的兴盛,乡村始终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土壤。在那些历经风雨洗礼的古老村落里,每一寸土地都埋藏着历史的种子,每一处角落都可能隐藏着解开往昔谜团的文物。它们或是深埋于地下的青铜器具,或是隐匿在老宅中的古老族谱,或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品,这些文物,如同乡村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探寻乡村文化根源的道路。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某一个偏远的南方乡村。在那里,一座不起眼的宗祠默默伫立。宗祠的墙壁上,斑驳陆离的壁画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顽强地保留着部分色彩与图案。这些壁画,描绘的是先辈们迁徙至此的艰辛历程,以及村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画面中,我们仿佛能看到数百年前,一群衣衫褴褛却眼神坚毅的人们,翻山越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垦农田,建造房屋,繁衍生息。壁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形式,成为了这个乡村历史的生动记录,讲述着先辈们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故事。

  再看北方的一个乡村,村民在整理祖屋时,意外发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手抄医书。这本医书,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仔细辨认,便能发现其中记载着诸多治疗当地常见疾病的土方子。据村中老人回忆,过去村里缺医少药,先辈们就是依靠这些土方,治病救人,守护着村民的健康。这本医书,不仅是乡村医疗历史的见证,更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它诉说着乡村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的经验传承与生命关怀。

  文物在乡村故事的讲述中,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乡村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生动体现,是民俗文化的直观反映,更是乡村精神文化的核心所在。

  在一些乡村,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会拿出祖传的祭祀器具,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这些祭祀器具,或为精美的青铜香炉,或为古朴的木质牌位,它们承载着村民对祖先的崇敬与追思。祭祀仪式,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而这些文物,作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乡村民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它们告诉我们,乡村的民俗文化并非空洞的形式,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情感寄托。

  乡村文物中,还有一类极具代表性,那就是传统手工艺品。比如苏绣之乡的乡村,绣娘们手中诞生的一幅幅精美刺绣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乡村文化的瑰宝。这些刺绣作品,针法细腻,色彩斑斓,图案多取材于乡村的自然风光、民间传说。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了绣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这些刺绣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乡村人民对美的追求,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天赋。这些手工艺品,如同乡村文化的名片,向世人展示着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乡村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许多传统的乡村技艺因后继无人而面临失传的危险,与之相关的文物也逐渐失去了其文化传承的土壤。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部分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对文物保护重视不足,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遭到破坏,乡村文物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乡村文物,传承乡村故事。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物保护的投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乡村文物的普查与登记工作,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同时,要注重培养乡村文物保护与传承的专业人才,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乡村文化保护中来。例如,可以通过开展乡村文物保护培训课程,吸引当地年轻人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让他们成为乡村文物保护的新生力量。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乡村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乡村文物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与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了解乡村文物的魅力。比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乡村文物展示空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亲身感受乡村故事的魅力。

  以文物为媒,讲述乡村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乡村文物,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当我们用心去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用行动去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时,我们便是在延续乡村的历史脉络,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文物为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让乡村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让乡村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永不褪色的瑰宝。因为,每一个乡村故事,都是我们民族历史的独特篇章;每一件乡村文物,都是我们文化传承的珍贵火种。

  (王帅)

来源:农村电气化信息网

标签:王帅,蒙城供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