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枞阳电力六十年

  2009-10-26

枞阳电力六十年

安徽枞阳县电力发展最早始于1929年,由邑人张永祥先生开办的“祥光电气公司”。

建国前,由于国政腐败,国力弱减衰微,枞阳全境无电,人民只得用油灯烛光苦守黑夜长天。渔民家庭出身的张永祥目睹家乡渔火凄冷,父老兄弟孤夜难熬,决心奋发自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在1929年6月投资创办电厂,实现了枞阳历史上电力事业零的突破。当时的电厂设备十分简陋,年发电量1.96万千瓦时,但是意义深远。

“祥光电气公司”因资金有限,国家无专项资金扶持,经营惨淡,电力发展举步维坚。时缝硝烟四起、战火频繁,日军飞机昼夜盘旋,俯仰咆哮,电厂劫数难逃,于1932年1月2日被日军炸毁。至此,刚刚迎来光明的枞阳又重新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1946年,张永祥重新创办电厂,设备为一台27匹马力狄塞尔柴油机和一台6千瓦发电机,也因旧社会剧烈变革被迫关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电力事业的发展,全县人民日夜盼望的电力事业从此拉开了序幕。

1950年桐庐县(枞阳县)供销合作社在汤沟镇创办电厂,年发电量9600千瓦时,由于当时汽油紧缺,用木炭发生炉产生瓦斯作燃料发电,仅够县直机关照明。1952年8月,县财政科接管发电厂,易名新华发电厂。1954年洪水淹没汤沟镇,发电厂停运。1956年2月,电厂随着县政府迁移枞阳镇一年后再次恢复发电,但是微薄的电力对几十万人口的县城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后经多方筹集资金,又添置了一台发电机和柴油机。由于经营管理混乱,停电多、线损多、油耗高等诸多弊病,电厂大幅度提高电价来维持经营,造成营业额大幅度缩小、用户怨声载道。

建设电网

面对县域农业排灌、县城区用电直线上升的形势和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烈的用电渴盼,枞阳电力人不等不靠,揭开了枞阳电力建设的新篇章。

1969年7月,一座35千伏用于军工生产的变电所在枞阳大地落根,从此,城关人民告别了老牛拉重车的柴油发电机,枞阳电厂也从此完成了它的使命。1971年建成了35千伏牛集变电所,容量6400千伏安,投运3200千伏安,35千伏供电线路44.2公里。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枞阳开始苏醒,农村个体户、工商业有了起色,电力的需求快速达到第一个小高峰。枞阳电力建设顺应发展需求,也出现了一个发展小尖峰。1981年,35千伏汤沟变电所建成投运,主变容量4200千伏安,1984年,35千伏陈湖变电所建成投运,主变容量44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长15公里;1985年,35千伏老洲变电所建成投运,主变容量50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长25公里,同年又建成了35千伏破罡变电所,主变容量3600千伏安,线路全长15.14公里。

短短十余年,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瞬间,枞阳电力却发生了悄然变身。

1987年,全县共完成电力基本建设投资127.4万元,全部用于解决群众急需的输配电过程建设,架设10千伏电力线路83.2公里,低压线路112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64台,总容量6880千伏安。至此,以110千伏横埠变电所为中心,8条35千伏线路为主干,21条10千伏线路为经络的枞阳电网初显雏形。

1986年,全县有45个乡通电,占全县乡镇的90%,通电村256个,占全县村的63%;1986年供电量为3158.9万千瓦时;2006年,全县实现“户户通电”,供电量突破2亿千瓦时;2009年有望实现3亿千瓦时。

精制电网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党、政府对农村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彩电、冰箱、空调、电脑等家用电器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枞阳电力在如何更好地为农民、为农业、为农村经济服务中不懈地努力、不懈地探索,再次吹响了 “农网改造进行曲”,在全县内开始组织实施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工程。为勘测线路,枞阳供电人风里来雨里去;为设计预算,枞阳供电人日夜兼程。安庆地区首条10千伏紧凑型线路在枞阳建成使用,城区配电网实现“手拉手”环网供电,全县86条10千伏线路长达3000公里, 1503个台区覆盖全县各乡镇,台区改造面达到了90%以上,合理的高低压电网布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也满足了枞阳电网负荷跳级需求。

2008年,枞阳电力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枞阳县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的日臻规模及周边乡镇发展需求,在横埠园区新建一座110千伏周潭变电所,并于次年2月份投入运行,从根本上解决园区用电“瓶颈”问题,着力提高园区及周边乡镇供电能力,改善供电质量,更高更强的服务于枞阳新农村建设和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今年又加速电网建设力度,新建全县第四座110千伏下枞阳变电站。

如今,枞阳电网已形成了以220千伏会宫变电所为中心,4座110千伏变电所为骨架,12座35千伏变电站为经络,86条10千伏线路延伸到各乡镇村的供电网络,且35千伏变电站实现了双回路供电和无人值守化运行,经受了冰冻雪灾的严峻考验。

现在,枞阳大地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如火如荼。在已经建成的横埠等电气化乡镇,崭新的电杆、锃亮的银线、新架的变压器、整齐划一的到户线路,已成为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枞阳电力建设开始了转身——220千伏、110千伏的输变电过程落户枞阳,配网实现了“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供电模式。

效益电网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市场经济成熟的步伐,枞阳供电人迅速转变了观念,优质服务、规范管理、开放履责等成为电网企业追求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枞阳电力深深认同“国家电网”这个大品牌,以“两改一同价”系统工程为抓手,着力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理念,切实履行电网企业社会责任。在农村电网改造上,抛弃了规划不统一、供电半径超距离、工艺标准不规范的陈旧电网建设理念,建成了“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供电模式;在农电体制改革上,将昔日的电管站,改革为供电所,使电力切实地成为一个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基层窗口,当地百姓亲切的感受到了“电老虎”到“电保姆”的蜕变。在电价执行上, 电价更是从一元多降到八毛几,2004年6月农村和城市全部实现“同网同价”,农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五毛多的生活电,为减轻农民负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优质服务上,积极推行95598服务热线功能,24小时受理业务咨询,故障抢修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能到达全县各现场;在服务方式上,无论是逛超市还是去银行就能完成电费查询,或是交纳电费。

枞阳电力注重科技在电网建设、企业管理等领域中的运用,以科学、科技提升电网输配电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健全覆盖生产、营销、财务、物资、人力资源等业务领域的标准体系。加强营销MIS管理系统、调度监控系统、财务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启用物资管理系统、车辆调度系统,规范公司管理流程。启动了ERP项目建设工作,打破流程壁垒,破除信息孤岛,并最终实现“人资管理全口径、财务管理一本账、物资管理一体化”的目标。

因地制宜,枞阳电力在加强自身管理中寻求突破口,先后荣获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省公司“四好班子先进集体”、“县级供电企业基础管理优秀单位”、“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优秀县公司”等多项荣誉称号。

回眸枞阳电力发展的全过程,见证了枞阳发展的艰难,见证了新中国无穷的魅力和居天之功。

标签:枞阳电力,发展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