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黔西南电力工业发展30年综述

  2009-11-2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黔西南州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1982年8月20日,国家重点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252万千瓦的南盘江天生桥水电站破土动工,并于1986年11月截流一次成功,加快了一、二级电站的建设。鲁布革电站从1988年首台15万千瓦机组发电到1991年第4台机组提前106天并网发电,整个工程全部完工,黔西南州实施“西电东送”战略逐渐拉开序幕,能源工业逐步形成完整体系,逐渐成为全州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鲁布革电站、天生桥一、二级电站、白水河二级电站、中山包水电站投产运行,全州年发电量达到128.82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26.28%。加上平班电站(总装机40.5万千瓦,总投资20.73亿元)、贞丰大田河水电站(装机10万千瓦)、北盘江光照电站(装机104万千瓦)以及正在立项的兴义火电厂、北盘江流域马马崖、董箐水电站和马岭河流域赵家渡水电站,到“十一五”期末,全州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800万千瓦,2007年全州发电量达149.43亿度,形成了“水火并举”的电力产业新格局。 

一.水电 

1956年由贵州省水利局在兴义城郊狮子山建成第一个示范性农村水电站后,各县都陆续兴建了部分小水电工程,至1965年,总装机容量达4040千瓦(含盘县在内)。到七十年代初,各县在取得试办小水电站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较大装机容量电站的建设,有贞丰那郎二级电站装机2台450千瓦;望谟桑郎电站装机2台640千瓦;兴义锅底河水库坝后电站装机3台525千瓦;兴义坪东风洞电站装机2台600千瓦;普安三板桥电站装机2台450千瓦;兴仁下屯桥电站装机2台450千瓦;晴隆大桥河一级电站装机3台1200千瓦等。七十年代以后,水电建设有重点地兴建了一批装机容量在1000千瓦及以上的骨干电站,如安龙筏子河电站、白水河电站、兴仁天生桥电站、贞丰那郎三级电站、册亨庆坪电站、普安铅厂档格田电站、晴隆花贡茶场董良电站等。这一时期区、乡电站建设也相应地迅速发展,截至1980年底,全州已建成各种小水电站503处,装机557台,总容量29785.7千瓦,年发电量4178.4万千瓦小时。1980年以后,除继续兴建部分骨干电站外,主要集中资金和力量,搞好已建成电站的改造、续建、配套、扫尾等工作,同时积极发展负荷,加强管理,提高设备的年利用小时,挖掘潜力,逐步达到自我完善并有所发展。

(一)“西电东送”中的水电站建设

鲁布革水电站 位于云南、贵州两省交界处的黄泥河上,于1982年11月正式开工,1991年6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1992年12月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从1998年7月1日开始,率先在云南电网中实施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模式运行。该电站荣获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两项国家金质奖,是滇东电力的主力电站。装机容量达60万千瓦,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27.5亿千瓦时。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世行贷款,引水系统工程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第一次按国际惯例进行水电工程项目管理。鲁布革的实践,冲击了人们的观念,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管理模式,开了中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鲁布革经验”闻名全国,被誉为我国水电建设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李鹏曾发来贺信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会对我国部分企业带来一些冲击。鲁布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能够顺应世界经济潮流发展。希望工程建设行业的同志们继续解放思想,树立开放意识,以广阔的视野,科学的应变能力,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中,结合中国国情,实现经营观念、经营行为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把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西电东送的“元老”鲁布革水电站是西电东送工程的第一个水电站,1993年就开始向千里之外的广州送电。目前,60%的电量发往广东。2007年,鲁布革电厂完成年发电量26.527亿千瓦时,完成年计划的116%,创12年来的最高记录。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 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位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原祥播乡、桠杈镇与贵州省安龙县德卧镇接壤处南盘江的雷公滩段峡谷上。由分期建设、连续施工的二级水电站组成。总装机容量25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34.45亿千瓦时。天生桥水电站由国家和广东、广西、贵州四方集资,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代表业主单位进行施工管理。天生桥一级站设计坝高180米,总库容108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2.45亿千瓦时;二级电站拦河坝位于天生桥峡谷下游,厂坝间河道长14.5公里,落差181米。天生桥水电站首台22万千瓦机组于1993年1月建成发电,到2000年底,一、二级电站10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电站的建成,有效地改善华南、西南电网的供电质量和提高电网效益,对华南电网西电东送,缓和广东省供电压力,促进广东、广西和贵州三省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天生桥二级电站 作为“西电东送”第一个电源点和枢纽点,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是我国“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重点工程之一,是国家开发红水河10个梯级电站的第二级,总装机容量为132万千瓦,年发电量82亿千瓦小时。该电站位于贵州安龙及广西隆林两县的界河南盘江(红水河支流)上,该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方式,设计蓄水位645米,相应库容2600万立方米。厂房初期安装4台单机容量22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88万千瓦,年发电量49.2亿度。电流通过500千伏高压输电线送至广西、广东及贵州地区,改善华南、西南地区的用电紧张状况。第1台机组于1992年底发电。该电站采用了激光导向反铲削坡、破碎机直接生产垫层料及爆破法直接生产过渡料等几十项新技术,先后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有8项获得国家专利和发明奖。

白水河二级电站 位于安龙县白水河,总投资1.26亿元,总装机3.4万千瓦,年发电量1.897亿千瓦时,保证出力10.09MW。 1998年开始建设,2000年8月建成投产运行, 2007年,发电量达到2.25亿度。售电量达到2.22亿度, 2000~2007年,累计完成发电量13.5亿度。

中山包电站 位于南盘江边,距天生桥二级电站上游约350米,是利用天生桥二级富余水量发电的技改工程,装机4万千瓦,总投资1.4亿元,2001年3月26日发电投产运行。整个工程总共用了14个月时间,创造了电站建设的高质量、短工期、投资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了无人值班的要求,电站运行情况良好。2001~2007年共发电20亿度。

平班电站 国家开发红水河流域的10个梯级电站之一,是继天生桥一、二级电站之后的第三个梯级水电站。其上游与天生桥二级电站衔接,下游与龙滩电站相连,电站坝址右岸在广西隆林县境内,左岸在贵州册亨县境内,属界河电站。总装机容量40.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6.034亿度,工程总投资20.73亿元。为2002年国家第十五批基本建设新开工大中型项目。2007年发电量9亿度,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利润3150万元。

(二)新近建设的水电站

贞丰大田河落生——大地水电站(建设期为2001~2006年)贵州大田河落生——大地水电站位于贞丰和册亨县交界处,是大田河(系北盘江右岸的一级支流)跨河引水开发的第一和第二梯级电站项目,两电站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年发电量4.132亿度,年利用小时数为4100小时,总投资49628万元。2006年6月29日,大田河水电站落成剪彩,宣告这一省级重点水电建设项目正式建成发电。2007年发电量为4.2亿度,销售收入为0.92亿元。

北盘江光照水电站(建设期为2003~2008年)是贵州省北盘江流域水电开发拟建的3个梯级电站的骨干电站,相对投资较大、移民多、淹没广。该水库具备不完全性多年调节性能,对下游马马崖、董菁两电站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电站左岸是关岭县,右岸是晴隆县。该电站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其它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并被列为“西电东送”第二批开工建设的水电项目之一。电站总装机容量104(4×26)万千瓦,年发电量22.77亿千瓦时,总投资57.33亿元,最大坝高195.5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级的高坝。该电站已于2007年12月30日成功实现下闸蓄水。

二.火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黔西南州开始建设大型火电厂。1966年6月正式动工兴建,首台机组原安装在贵阳水口寺电厂,是英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万吨轮船自备电厂的发电机组,容量1000千瓦,运到兴义半年时间才安装完毕,于1967年10月1日开始发电运行,改变了兴义地区的供电面貌;1969年将安顺电厂500千瓦发电机组拆迁兴义电厂,1971年7月1日正式发电,其运行进一步扩大了兴义供电范围;1971年,扩建3号机组,容量1500千瓦,于1973年12月正式发电,至此兴义已形成城区和郊区供电的小网络。

随着水电的迅速发展,体制相对滞后的火电企业在改革中逐步关停,原兴义火电厂关停后,黔西南州决定新上4×600MW兴义电厂项目,系全州实施“电力兴州”战略以来最大的开发建设项目。作为黔西南州“西电东送”的标志性项目和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的配套调峰电源,在黔电入粤和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水火互济的南方能源基地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厂按一厂两址进行规划布局,相关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兴义电厂建成后,将成为贵州省西部煤炭能源基地中的主力电源。

管理体制的改革使黔西南电力工业焕发生机,兴义供电局1988年成立,前身为黔西南州电力公司。原属州管体制,州委州政府经过对管理体制的探索,确定请贵州省电力局“代管”,于1988年9月签订代管协议,年底挂出黔西南州电力公司、兴义供电局两块牌子。经过近10年的“代管”后,从l998年1月1日起接收黔西南州电力公司,并决定不再保留黔西南州电力公司,并将其资产、负债、人员成建制的并入兴义供电局。

兴义供电局220千伏主干网连接着盘县电厂及天生桥二级电站,处于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的源头。兴义供电局负责对兴义电网的规划建设、调度运行、生产管理以及向黔西南州八县(市)供电,并负责对盘县电厂“西电东送”通道的运行维护,辖有安龙、兴仁、贞丰、晴隆、册亨、望谟供电局以及兴义市电力公司、普安青山电力公司等8个县级供电企业。 

目前,局本部在岗员工61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8人;资产总额11.58亿元;拥有220 千伏变电站3座,容量1020 兆伏安;110 千伏变电站15座,容量713兆伏安。2007年,完成供电量41.2亿千瓦·时,实现综合线损率3.44 %。

近10年的“代管”模式,给黔西南州的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带去了希望和发展,得到了州政府的肯定,从而在全州农网系统铺开。

1993年1月3日,安龙县政府与兴义供电局签定了(关于对安龙县电力公司实行代管的协议书),拉开了对各县局电力公司“代管”的序幕。2002年2月28日兴义市政府与兴义供电局签订了《关于对兴义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代管的协议书》。至此全州7县(市)级供电企业的电力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1999年在中国广袤农村的大地上,一场农网建设与改造的序幕拉开。根据国家“先改制后改造的”政策,将乡电管站改制成为供电所,作为县级供电企业的派出机构的工作在全州进行。到2002年底,所辖的各县级供电企业共撤消乡镇电管站31个,新组建61个供电所,其人、财、物纳入了县(市)供电企业统一管理,成为县(市)级供电企业的派出机构。

电力体制管理工作的理顺,为黔西南州电力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历届领导班子率领职工遵循电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使该局从弱到强,供电量从1988年的4000多万千瓦时到2007年的40多亿千瓦时,综合线损率从12.04%下降到3.44%,下降8.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原值从483.54万元增加到10.15亿元。电网建设更是突飞猛进,从最早的35千伏联网,到110千伏、220千伏、变电容量的壮大,农网的全面建设与改造,不仅为供电局的壮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证和空间,也从根本上促进了全州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减轻农民负担,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能和优质的服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五”期间,为满足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投入资金8.09亿元建设电网,其中主干网完成投资1.96亿元,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354兆伏安、输电线路169千米;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475兆伏安、输电线路103千米,形成了以220千伏主网的“手拉手”的双电源供电,极大地改善了电网结构。调度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局系各县局调度均达自动化,各变电站实现载波通信化。2007年3月9日首个220千伏变电站集控中心成立。该集控中心将对110千伏桔山、丰都、顶效等7座值班变电站实现远程遥控操作。2008年1月19日,220千伏李关变电站主变投入运行,使局220千伏主变容量从840兆伏安增加到1020兆伏安,北部片区电网结构得到完善,缓解了北部片区兴仁、贞丰、晴隆的紧张供电局面。兴义城网完成投资0.7亿元,兴义市中心的供电网络全部改成了地下电缆,大大降低了事故几率和停电检修次数,美化了城市环境,受到政府肯定和市民好评。

“十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局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自1999年全面实施以来,共下达一、二期投资计划5.4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26亿元。经过改造后的农村电网,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电半径缩小,线损大幅度下降,电能质量大幅度提高,电量增长明显,县级供电企业综合线损率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售电量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5倍;90%以上的农户用上电,改造后的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每年减轻农民负担2200万元以上,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6年6月16日至17日,省发展改革委在兴义经过为期两天的验收,宣布兴义供电局管区(6县1市及普安青山片区)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通过综合验收。

2007年4月28日,黔西南州最后一个无电村通电仪式在晴隆县大田乡兰蛇村举行。该村的通电,标志着黔西南州实现了全州村通电率100%的目标。

兴义供电局成立20年来,多项工作取得不俗成绩,安全生产等各项管理工作也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逐渐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20年来兴义供电局不但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安全生产、优质服务都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被州(地)级以上政府、党委、等部门授予集体和个人各类荣誉称号,先后被国家能源部、中国水电工会全国委员会、电力工业部、国家计委、贵州省委、省政府、南方电网公司、贵州省总工会授予全国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电力“三为”服务达标单位、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贵州省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省部级各类荣誉称号;局职工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学铁人标兵、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全国电力行业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等省部级各类荣誉称号共20余人(次)。

2008年全州首座500千伏变电站将投运;供电量达50亿千瓦时;争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各项指标向一流企业迈进!

在电网建设方面,1988年,全州供电网络由贵州电网、黔西南州电网,各县孤立电网(晴隆县35千伏变电站未竣工)和各区、乡水电站自发自供等组成。

为解决重点工程南盘江天生桥电站的施工用电,1983年,贵州省电力局架通了110千伏沙 (坡)二兴(义)——天(生桥)输电线路。当年,水电九局自行设计,施工及管理的11 O千伏、丫权变电站投产带电。1984年3月24日,619部队设计、施工和管理的11 O千伏田堡变电站建成。

黔西南州电网主要由兴义城区变电站、绿叶沟变电站、顶效变电站、龙广变电站和兴(义)——白(水河)、兴(义)——绿(叶沟)、兴(义)——兴(兴义三毛山变电站)等35千伏输电线路构成。兴义发电厂、兴义地区(黔西南州)白水河电站,兴义县锅底河(兴义市兴西湖)梯级电站,安龙县柘仑电站、兴义县(兴义市)围山湖电站(包括与它联网的小寨电站)都已与州电网联网运行。

为缓和全州电力紧张局面,黔西南州电网于1985年12月29日正式与贵州电网并网运行。除普安县由贵州电网供电以外,各县孤立电网都是由35千伏变电站、输电线路组成,其电源主要由各县5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供给,各区、乡水电站则采取自发自供、发供合一的形式。

到1988年,全州已架设35千伏线路260.8公里,建成35千伏变电站共12座,安装主变压器1 4台,总容量29570千伏安,架设6——1 0千伏线路1950.84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 01 0台,总容量74 678千伏安。1988年,全州供电量14290.34万千瓦时,其中:贵州电网供电8662.77万千瓦时(供南盘江天生桥电站施工用电4929.0万千瓦时,供兴义2607.27万千瓦小时,供普安县1 126.5万千瓦时)。

1988年黔西南州有电业职工1090人,具有35千伏输变电工程和6000千瓦以下小型水电站,电厂的设计和施工能力。但一直未设立全州统一的电力管理机构。1970年以后各县先后成立的小水电公司、供电所,除普安县小水电公司隶属县经委外,其余都隶属各县水利电力局。为保证黔西南州府所在地的工业用电,1978年成立了兴义地区供电所。在这以前,兴义供电所是兴义电厂的一个车间。1981年兴义地区行署决定成立兴义地区电力公司,统一指挥和调度兴义的电力发、供、配业务。随着南盘江天生桥电站的动工兴建,贵州省电力局成立了六盘水供电局兴义工区,辖兴义三毛山变电站并管理、维护沙(坡)——兴(义)——天(南盘江天生桥)11 0千伏输电线路,同时负责南盘江天生桥电站施工用电的趸售工作。

1989年9月25日, 安龙电网通过35千伏白马线路与兴义电网联网运行。1995年l 2月27日,天兴、盘兴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并于l 2月30日,通过11 O千伏兴(义)册(亨)输电线路和11O千伏兴仁输电线路,向兴仁、贞丰两县供电和向册亨南昆铁路段输电,同时向兴义市城区供电,结束了全州长期靠贵州电网末端l l 0千伏沙---三线单电源,长距离输电及地方小火电、小水电供电的历史;从根本上扭转了该州缺电的局面;从根本上确保了全州供电电能的质量。1998年元月18日,距除夕之夜仅有9天,册亨县110千伏变电站投运。至此,黔西南州8县市结束了单纯依靠小水电供电的历史,8县市全部由国家电网覆盖,使全州电力工业形成了国家电网、地方电网、孤立电网联网运行的新格局,实现了水火电并举、水火电优势互补的“三电源”联网运行的新局面。

“十五”期间,为满足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兴义供电局投入资金8.09亿元建设电网,其中主干网完成投资1.96亿元,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354兆伏安、输电线路169千米;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475兆伏安、输电线路103千米,形成了以220千伏主网的“手拉手”的双电源供电,极大地改善了电网结构。调度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局系各县局调度均达自动化,各变电站实现载波通信化。2007年3月9日局首个220千伏变电站集控中心成立。该集控中心将对110千伏桔山、丰都、顶效等7座值班变电站实施远方监控。并于6月14日,局集控中心SCADA系统,首次成功对变电站实现了远程遥控操作。2008年1月19日, 220kV李关变电站主变投入运行,使局220kV主变容量从840MVA增加到1020MVA,北部片区电网结构得到完善,缓解了北部片区兴仁、贞丰、晴隆的紧张供电局面。

2008年3月1日,兴义500千伏金州变电站新建工程开工。工程规模为本期建设750MVA(兆伏安)主变压器一台,远期为2×750MVA(兆伏安);500kV(千伏)出线2回,远期出线10回; 220kV(千伏)出线4回,远期出线12回。500千伏金州变电站输变电工程总投资20161万元。工程要求于2008年10月底完成。500千伏兴义变的投运,全州将形成以500千伏为主供电源、220千伏五角环网、110千伏双电源供电的电网结构。“十五”期间,,兴义城网完成投资0.7亿元,兴义市中心的供电网络全部改成了地下电缆,大大降低了事故几率和停电检修次数,美化了城市环境,受到政府肯定和市民好评。

“十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局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自1999年全面实施以来,共下达一、二期投资计划5.4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26亿元。一、二期农网共完成农村户表改造37.8万户,户表改造率为65.53%。农网改造共新建35千伏及以下线路1.62万千米,建成35千伏变电站31座,新增变电容量95.5兆伏安,建设、改造10千伏配变4169台。经过改造后的农村电网,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电半径缩小,线损大幅度下降,电能质量大幅度提高,电量增长明显,县级供电企业综合线损率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售电量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5倍;90%以上的农户用上电,改造后的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每年减轻农民负担2200万元以上,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7年4月28日,黔西南州最后一个无电村通电仪式在晴隆县大田乡兰蛇村举行。该村的通电,标志着黔西南州实现了全州村通电率100%的目标。

如今黔西南州的电力事业,丰富的水能、煤炭资源已得到并将继续得到开发。随着南盘江天生桥电站机组的投产运行,鲁布革电站的全部竣工,天(南盘江天生桥)——广(州)、天(南盘江天生 桥)——贵(阳)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的投运,兴义已成为西南电网与华南电网联网的枢纽点和电力调度中心,是滇、黔电力东送华南的转接点。这张网将继续展现全州工农业生产的壮阔图景,有力地促进了全州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织进了全州人民最美好的理想和希望。

标签:黔西南,电力发展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