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嵩明供电十年坚持终享集抄成果

  2009-11-25

“占嵩明户表总数74%的6万多块电表全部实现低压载波集中抄表,不但大大减轻农电工劳动强度,并且为公司管理降损、台变负荷监测、反窃电工作等深入开展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当集抄系统各种好处还只是大多数供电企业梦想的时候,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农网改造的农业县,经过十年不懈的坚持,终于在前后投入1300多万元的基础上,在全省及至全国范围走出一条集抄实用化的成功之路,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现在,该公司这6万多块电表每天24小时的整点读数,都会被系统自动抄录并储存。

敢吃“螃蟹”到底

“集抄”这一信息化技术替代人工抄表的手段,在经历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阵短暂的热闹之后,国内坚持应用至今的成功案例委实不多。其主要原因是供电企业在应用中发现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终端的易维护和可变更等性能一直差强人意,而电表作为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进行贸易结算的“秤”,其抄录走数的准确、连续和公允都是不容置疑的。

当全国很多试点都不约而同地“寿终正寝”或不再扩大范围,当英国、美国和新加坡、中国香港都还在沿用人工抄表,而国内也只有广东茂名、陕西等地有过广泛的集抄应用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农业县,是如何能将电表集抄实用化进行到底的?

“当初上集抄其实是想彻底告别农电工‘爬电杆抄表’面临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当嵩明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周凤照道出这一令人颇感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缘由时,连记者都不禁吐了一下舌头。原来,嵩明作为全国农网改造的示范县,早在1996年,也就是国家提出“两改一同价”的前两年,就全面开展了电力“三为”达标服务,当时的称呼是“农村电气规范化”。虽然改造后电价降低了,管理到户了,但当时在农网改造国家标准还没有统一之前,为了反窃电,大部分农户的户表高高地挂在电杆之上,而每个月抄表的那几天里,农电工都要系好安全带、踩好脚登爬上高高的电杆,靠近带电的高、低压线路去抄电表,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人身伤亡的风险。

把刚改造好的上万块电表全部再改一遍,是不可能了。“能不能用技术手段代替人工把杆上的电表读数抄回来?”惨痛的伤亡教训,迫使嵩明供电公司无论哪一届领导在位,都只有把集抄技术的运用坚持到底。

有恒心者成恒业

与嵩明供电公司合作进行系统开发的单位是一家名叫天龙经纬的公司。经过嵩明供电公司坚持不懈的应用、改进,并应用天龙经纬公司不断改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双方十年的合作终于结出硕果。

嵩明集抄系统的应用大致经历过三次大的跨越,所有集抄应用可能出现的障碍在这里都遇到过,绝大部分都被成功越过。

第一次是在2000年初,集抄系统开始在该公司嵩阳供电所汉人屯村的149户客户中进行试点。双方商定:首先进行试点安装,试点期间的费用由天龙经纬公司承担,待试点项目通过验收后双方签订合同,并在嵩明普及推广。当时,这套建成运行4个月后就被淘汰的系统,其特点主要是采用“车载集中器”和无线采集终端,由工作人员驾车到现场采集可视500米范围内的电表电量,完成抄表后再回灌到计费系统中。系统虽然实现了最初替代人工爬竿抄表的设想,但却存在“一遍难(通)过”的情况,需要多次补抄,并且只有通车的地方才能抄表,投资和使用成本高,运行维护麻烦,因此这套试点的系统很快就退出了舞台。

一次不行双方都没有泄气,再来第二次。

2001年初,天龙经纬公司根据《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技术条件》DL/T698-1999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开发出了载波采集终端集抄系统,嵩明供电公司决定重新组织试点。有别于第一次试点,这一次采用了低压载波技术,电能表发出的脉冲信号被采集到装在表箱内的“载波采集终端”,载波信号经过0.4千伏低压线传输到装设在台变低压侧的集中器中,再由公网(GSM/GPRS/CDMA信道)传回设在公司本部的主站。其优点大大增强:由于载波通信能力强,甚至能实现相邻台变集中器跨台变抄表,抄表数据误差值满足使用要求,系统每天有1批抄表数据,满足电费结算和用电分析双重要求,并且系统开发应用的投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试点成功后,集抄实用化应用真正上了路。嵩明供电公司规划了2万多户作为实施对象,集抄改造工程于2001年底开始正式启动。

细节决定成败

回忆起当年改造时的情景,全程经历过的营销部主任郭万鸿用“浩大”两字来形容。在规划做好之后是浩大的现场电表普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电表一块块进行调整以满足集抄要求,而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以台变为单位有序开展的。在工程实施阶段,调试、数据对比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而让天龙经纬项目负责人蒋跃志工程师至今难忘并感动的是验收阶段,“本来按比例抽查也可以了,但嵩明供电公司坚持对每一块表都现场验收,仅验收就花了好几个月时间。”验收的结果令人非常满意,2万多块表中发现的几只表计卡滞还是属于原厂家的问题,与集抄系统改造无关。

第二次改造能够成功的关键,还在于系统的适应性。不同型号的电表,哪怕是是机械表,只要加装一个信号采集转换器后也能实现集抄功能。 而系统的最大优点,在于实现抄表数据在电能表、采集终端、集中器、系统主站、计费系统间的自动传输,省去人工录入抄表数据的繁琐工作和人为差错。

第二次改造后虽然解决了可靠性、实用性问题,但存在的不足很快就显现出来:采集终端初始化依赖专人使用专用工具输入大量参数,而一旦电表运行中需要新增或变更,就要耗费掉大量的专业力量,公司对客户需求作出及时响应变得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采集终端没有数据冻结功能,一旦抄表失败,关键时段(如月初)的数据将无法弥补,造成数据缺项,给用电分析带来一定的误差。

在国内同行同样面临集抄系统上线遇到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都已放弃或停滞不前。但这个时候,嵩明公司却期待着有更好的系统出现。

成功覆盖2/3

第三次跨越在酝酿之中。根据嵩明公司提出的需求和要求,2005年初天龙经纬公司又推出了载波电能表集抄系统,该系统具有的"整点自动抄表"优势荣获了昆明市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基金扶持。就是在这次改造成功后,嵩明公司将集抄系统覆盖到了城郊及以外,占户表总数74%的6万多支电表全部纳入集抄。

“过去每个月都要爬上杆子抄一次表,既不安全又麻烦;现在每年只需要上杆核对一次读数就行了。”对嵩明公司城区供电所的农电巡检班班长高峰来说,集抄系统上线后的最大效益是农电工的安全有了保障。

而对于公司,集抄系统的优势在这次大规模的改造后开始充分地显现出来:

其中,载波电能表具有每小时整点数据冻结功能,仅在表内就能够存储42天最新的历史数据,可接受主站指令实现负荷端的通断控制,具有掉电存储功能,杜绝了系统抄表值与电能表窗口值的误差出现。集中器保证存储3个月以上的最新历史数据,满足实时抄表、定时抄表、冻结抄表和停电补抄功能等。而系统主站完全实现电能表的自动抄表和数据存储,确保系统每小时有1批完整的抄表数据,数据存储时间大于1年,系统分析软件和端口开放性大大增强。

前景令人激动

今天,嵩明公司所有89409户表中的74%,也即归属331个配变台区的64214支表都实现了集抄。这6万多支表每天24小时的整点读数,都会每天一次被系统自动抄录并储存,而电能表的一次抄通率为95%以上,每年发生的抄表通讯费用为2万元左右,每年集抄运行维护费用约30万元。而根据公司每年组织一次现场人机核对的结果:抄表准确率为99.9%以上。

“我在办公室只要轻点鼠标,半个小时内全县6万多支表的读数就可以全部抄回系统中。”参与了10年集抄系统改造的嵩明公司线损专责刘金坤,对于系统终于见效非常自豪,然而他话锋一转,特别强调集抄系统不单单只是做"抄表"这一件事:我们现在的节能降耗,低压负荷分析,线损管理、反窃电……一样也离不开集抄系统,每个时点客户用电情况我们都掌握,它对我们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项目负责人,天龙经纬的工程师蒋跃志也非常的欣慰。当问及究竟有哪些核心技术在全国领先时,蒋工只是悄悄地透露是集中器的数据算法处理上,公司有一套机密,克服了国内同行甚至难于逾越的障碍。十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与嵩明公司的友好合作使公司在市场中站住了脚,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核心优势,蒋工笑得非常开心。

“公司的目标是实现配网精细化管理,而企业信息化在其中最能发挥出价值”,效益最大化当然是企业发自内心的追求,但是嵩明公司副经理谭国安这时候明显底气更足。在县级供电公司的安生、营销部门工作了20年的他,始终认为生产、营销包括集抄信息系统是不应当分开的一个整体。他透露公司下一步即将把集抄、负控和配变监测改造延伸到电量占80%左右的一般工商业、大宗工业和农业生产的专变用户中,并把这些实时数据整合、集成到配电网管理系统中,形成数字电网管理。“届时公司的节能管理、经营效益、营销与优质服务水平将彻底上一个新的台阶”,他说这番话的时候,让人联想起南方电网公司袁懋振董事长视察昆明供电局时,提出的“提高配网智能化水平,提高终端客户管理”的要求。

标签:嵩明供电,十年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