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一个显著位置,展示了一封特殊的书信。那是1950年9月11日,毛主席给当时天津第三发电厂全体职工复信的影印版。
走进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就像走进一段天津电力史……
1888年~1948年
风雨如晦的60年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德商世昌洋行为天津绒毛加工厂安装了一台小型直流发电机,天津亮起了第一盏电灯,天津电力史由此开始。1894年,李鸿章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厂安装了两台47.5千瓦直流发电机,天津民族电业开始起步。1904年,比利时通用财团组建比商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06年该公司在天津市河北区金家窑建成第一座交流发电厂(即第三发电所),安装了两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天津电力史上,该厂占了三个第一:第一台汽轮机、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单机容量在华北地区第一。
这个时期,天津公用电厂和电力销售完全由外商经营,绝大部分百姓居住区没有电。
1931年,日本为掠夺经济资源准备侵华战争,在天津修建了一些发供电设备。1937年,日商建了天津特一区发电所(现第一热电厂前身),并开始在天津地区架设供电网络。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立即将比利时、英国商人修的发电站(所)收归军管。在日本军管、代管期间,第三发电所设备状况日益恶化。1944年7月,6号机平衡盘损坏。该厂最大的3、4号炉撒播式饲煤机烧毁。
抗战期间,天津大部分发供设备毁于战火,设备状况恶化。天津电力工业由停滞走向衰退,长期处于缺电困境。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疏于管理,电力设备遭到严重损坏。1946年,第三发电所8号炉管爆破。从194l年~1949年,无论是公用电厂还是自备电厂,均未增加发电设备,并因设备严重失修,带病运行。
从1888年天津亮起第一盏电灯到抗战时期的日伪发电厂,从1906年天津第一座发电厂建成到1944年形成的京津塘电网雏形,天津电力工业步履维艰。
1949年~2009年
辉煌电力60年
1948年年底,平津战役打响,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广泛动员下,天津电力职工纷纷行动,护厂迎解放,所有公用发电厂都毫无损坏地保存下来。当时,天津地区的发电设备容量只有9.86万千瓦,年发电量仅2.63亿千瓦时,最大供电负荷5.4万千瓦,年售电量1.44亿千瓦时,有变电站24座,主变容量仅8.79万千伏安,照明和生活用电占80%左右,送电线路全长只有126.6千米,输电线路最高电压等级只有一条77千伏平(京)津唐输电线,供电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农村乡镇供电线路仅100余千米。1949年,天津地区仅有4座公用发电所,即:第一发电所(河东六纬路)、第二发电所(黄家花园)、第三发电所(金家窑)、法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电所(滨江道),总装机容量7.16万千瓦。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灾难深重的津沽大地获得新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民国政府资源委员会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改称“军管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电力由此翻开了崭新一页。
1950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一周年,天津电业局宣告成立。满怀着喜悦和豪情,1950年9月5日,天津电业局第三发电厂全体职工给毛主席写信,决心搞好生产、建设新中国。
9月11日,毛主席亲笔复信,慰勉石家庄电业局和天津第三发电厂全体职工。毛主席写道:
陈郁同志:
转来石家庄电业局全体职工给我的信及天津电业局第三发电厂全体职工给我的签名信,均已收到。请你转告两处电业职工同志们,感谢他们的好意,希望他们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的任务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
毛泽东
一九五○年九月十一日
看到毛主席的复信,天津电力职工受到巨大鼓舞和鞭策。当家做了主人的天津第三发电厂职工,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冲天的干劲,积极修复残旧发供电设备。从1950年起,经过3年的恢复性检修,天津4座发电厂几乎瘫痪的发电设备,全部达到了铭牌出力,创造了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电力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到2008年年底,天津电网共接入各类发电厂38座,发电装机容量753.39万千瓦;建成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110、35千伏变电站分别建成49座、89座、240座,主变总容量4208.87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11575.2千米,年售电量436亿千瓦时,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天津经济社会全面腾飞提供了有力的电力保障。
60年前,毛主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的任务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的叮嘱,成就了天津电力人60年追寻光明的历程。这一句叮嘱,早已化作天津电力人心中崇高的信念;这一句叮嘱,仍然激励着天津电力人在激情岁月中昂首前行!
标签:天津,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