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古黟电力六十年

  2009-11-30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西南方,因其境内拥有“宏村、西递”二处以徽派古民居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声名远扬,《新安志》、《徽州府志》都曾记载:“黄山旧称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222年)设置黟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古黟”之称。

解放前的黟县城,夜间店铺门前招牌为商号标志的灯笼,如:《德记南杂店》、《大兴布店》、《皖江客栈》等;店堂里是煤油吊灯或座灯,人们来往出行手里提着贴有《福》、《寿》、《树志堂》、《三立堂》字的灯笼,居民家中则是点青油灯盏,青油是乌柏籽榨的,盏内敷上一、二根灯草芯点燃一头,再用一根拨棍时时拨动,亮度相当于一支烛光。黟县有一句古谜语:“白龙过江,头顶一轮红日”,谜底就是青油灯盏。

1949年4月29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黟县,这座千年古城终于迎来了解放。筹建电厂列入了新政府的议事日程。1951年10月,由徽州行署财委会拨款4600元,县工商联各工商户从业人员集资4985元,在县城桂墩里的一座古祠堂内开始建设公私合营的电灯厂,电厂于1952年2月27日建成发电,有职工六名,其中厂长一名、生产工人三名、业务一名,会计一名。行政上归县工交部管辖。动力机以木炭为燃料带动发电机发电,容量为12kW。供城区照明和小动力用电,供电线路为木质电杆上架设三相四线裸铜丝。居民家中用电采取包灯制,电厂用盖有公章的封条将灯头封住,按灯头收费,灯泡为15W。据父亲说,五十年代他在黟县中学读书时,曾短暂地享受了电灯照明。也许是对光明的渴望,父亲于1959年考上了安徽水利电力学院。

1964年,电厂由桂墩里搬迁到了碧阳桥头(现在的街心公园),木炭机被取消,新购了一台60匹马力柴油发电机组,发电机为40kW。1965年电厂并入县农机厂成立发电车间,由于电厂的并入,黟县农机厂更名为:黟县电力机械厂。又增一台上海柴油机厂生产的120匹马力柴油发电机组,发电机为64kW,柴油发电维持了当时的一个时期,毕竟是高成本的,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

1966年11月17日,奇墅水库(原名东方红水库)破土动工,1970年9月建成蓄水,库容为1525万立方米,成为了徽州地区第一座中型水库。1971年5月在奇墅水库下游的龙江乡金家岭村开始兴建金家岭电站,父亲1964年从安徽水利电力学院毕业后,分配在芜湖地区水电局工作,1971年7月1日调回黟县,参加了金家岭电站建设。1972年9月17日,电站建成发电,用10kV线路送至位于县城东门头的金家岭电站管理机构配电房内,通过配电房向城区供电。这年,县电力机械厂发电车间又并入了金家岭电站,发电车间的柴油发电机组随之搬迁到东门头的金家岭电站管理机构内。

1969年我呱呱来到了世上,70年代初期,我家就住在东门头的金家岭电站供电管理机构院内,我刚朦胧懂事,知道父亲上班总是来回奔跑于东门头与金家岭电站之间,当时黟县全城仅一台320kVA变压器供应全城,靠金家岭电站发电,枯水期或电站需要维修,不能发电时,就只能是依靠发电车间的柴油机发电了,由于功率有限,只能供应本部和通过专线供应县招待所、县革委会(县委)二处重点地区。柴油机发电就不能象水电那样长时间运行了,从晚上18:00时至23:00时,快要停机时,电灯会眨三下,就是提醒即将停机,让人做好准备。儿时的我,就比同龄人更早地享受电灯的光明,这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故吧。但是若去南屏外婆家,或跟父亲去宏村走访亲戚,晚上就只能点煤灯照明了,记得外婆常说去打洋油之类的话词,就是白天要准备好晚上照明用的煤油灯。

在我家居住房子的南侧,是一个外线车间,紧连车间的,是一个巨大的柏油池灶,几位工人师付们在这里忙碌着,灶内的旺盛的柴火烧得池内直冒热气,气泡翻滚的柏油煮熬着池内木质线路横档,当时线路上主要使用这些木横档。随着时间的推移,柏油池渐渐冷清下来,木质横档逐步被铁质横档所替代。70年代未期,父亲又奔波于黟县城关35kV变电站的施工现场,我目睹过当时城关变电站施工的情景,当时由于没有吊车,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工地施工用电还要靠不稳定的小水电,建一座变电站所耗工期远比现在要长。1979年元月19日,黟县城关35kV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从此,黟县正式通了网电。第二年,黟县供电所成立。这时,我家隔壁原来冷清的外线车间又热闹起来了,公司老前辈们在车间内忙碌着,有的手钢锯锯着角钢,有的在烧着电焊,加工着铁横档,有时晚上还加班。向县城附近四乡架设10kV线路工程全面铺开,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的老前辈余兆初同志当时是外线班班长,他带领班组转战于无电村庄,10kV线路向四乡延伸,伴随着我这几年的成长,县供电所也升格为县电力公司,办公地址也由原来的东门头迁移至翼然路现在的地址。到了一九八六年,也是我上班的头一年,县城周边的乡村大多数已通电。这年,电力公司施工了一项大型的工程,就是架设黟城至红星35kV线路,红星至柯村的10kV线路,结束了山区红星、柯村二个乡无电的历史,为以后宏潭乡通电和从池州接收美溪乡供电作了先期准备,虽然我未能亲历当时的情景,但是从工程量来看,动用的人力,财力、物力已创当时之最。

1987年9月,我进入了电力公司,分配在外线班从事外线工作,刚上班的头一天,我就跟随盛军华、叶胜朋二位师付前往红星乡同川村进行10kV线路架设,在这里我学会了登杆,可以从事一些电杆上的简单作业,对电网知识也有了启蒙的了解。同川工程结束后,我又参加了我县最后一个无电乡——宏潭乡的10kV线路架设工作,线路走向是美溪至宏潭,美溪境内架设结束后,进入宏潭境内,我们住在双坑一农户家中,双坑处在一个深山沟当中,约二、三十户人家,在这里,我开始体验了点煤油的生活了,虽然很单调,但这却是一个地方通电之前必须经过的过程。在宏潭乡通电的当晚,当地百姓放起了鞭炮,喜庆的气氛好象是除夕之夜,那时那刻,我的心情也是十分的激动。以后的几年里,我和班组其他人员一起,转战于山区四乡的各个村庄、划去了一个个无电村的名字,当我县的最后一个村——宏潭乡塘田村通电时,我县的村村通电工作已走到了全省前列。黟县电力公司此时也升格为黟县供电局,通过几年的锻炼,我也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名技能娴熟的工人。

全县通电虽然完成,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日益显现出来,我县当时的电网结构为从休宁大路口110kV变电站出一条35kV线路至渔亭楠玛变电站,再从渔亭35kV线路通往黟县城关站,称为黟渔线,该条线路的直线电杆上的横档均为木质,质量上是不能同铁横档相比的。一件至今让我回想起来觉得震惊的事是, 1990年9月22日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前几小时,该条线路石门段的一根电杆上的木横档由于中心腐烂,承受不起线路重力而断为二段,一场惊心动魄的抢修在距开幕式约一小时前结束,这在今天来说是不可思议的。黟县至美溪的35kV线路只架设至红星,实际为10kV运行。城关站的几条10kV出线在母线架上用跌落式熔断器控制,电杆高度为9米,城区供电的0.4kV线路与10kV线路同杆架设,线径细,线损高,供电质量差,安全系数低,居民用电为合表,与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和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形成了反差。

当时的农村用电情况也是问题突出,电力公司供电至乡各村庄台区,按配电房内总表收费,台区低压出线则由乡电管站或村电工管理,尤其美溪乡,供电由于是从池州方面接收过来的,计量方式是采用高供高计,互感器以后全部电力设施均由美溪电管站管理,还有木电杆用作10kV线路,整个农村电网可以说是安全隐患重重。加上电压不稳,管理体制的不合理,造成了电费偏高,加重了农民负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记得有一次,我和同事们去柯村乡催收电费,有的村民诉苦说,他们的电费已交了,由于一些不自觉的人不愿意交电费,造成了台区电费交不上去,对于这些村民的诉苦,我只能是表示同情,但是电费收不上来,按照程序是要停电的,虽然对多数人来说是不公,但是当时的情况又无其它办法。

随着我市积极熔入长三角经济圈和渐江经济带所带来的机遇,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电力“瓶颈”制约已日益显现出来。

党中央、国务院城乡电网改造政策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我县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全面铺开,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政策落实,黟县供电局更名为黟县供电公司,几年来,我县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黟县110kV变电所建成,一座座高高耸立的铁塔首次出现在已通网电20年的黟县,并广泛为使用在35kV线路上,红星至美溪35kV线路架设完成,美溪35kV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宏村35kV变电站建成,西递35kV线路架设完成,渔亭至城关的35kV线路按高标准进行重新架设,城区10kV线路由原来一路出线改为二路出线,线路走向形成双层环网供电,原来的9米电杆换成了18米和15米,全县所有10kV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所有0.4kV线路全面重新架设,所有用户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由供电公司供电到户,取消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供电质量,消除了安全隐患,减轻了农民负担。 

新的时期,新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一强三优”新的标准,我县共有5条35kV线路,其中4条为新建、按抗自然灾害能力五十年一遇设计施工的,只有黟美35kV线路的黟城至红星段为1986年架设的水泥电杆老线路。 2008年元月,一场五十年一遇的冰雪袭击了我县,4条新的35kV线路在经历雪灾考验后安然列恙,在雪灾面前显得脆弱的,是黟美35kV线路黟城至红星段,雪灾造成该条线路方家岭段断线,灾后重建中,新的黟县至红星35kV线路按抗五十年一遇自然灾害标准设计进行了施工,我们的电力员工们晨出幕归,连续几个月奋战在施工第一线上,胜利完成了新线路的架设。至此,我县的所有35kV线路均为抗自然灾害五十年一遇自能力设计施工的线路。如今,在我县的五条35kV线路上,一座座铁塔拨地而起,伸出坚强有力的臂膀挑起三根银亮闪闪的导线,犹如五条巨龙伸向我县五座35kV变电站。

我县的电力事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新农村建设二期农网产权置换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西递35kV变电站也投入了运行,五东殿新城关变电站也进入了筹划,伴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的成效显现,旅游业的崛起,工业园的发展,我们努力践行着“四个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保驾护航。

古黟电力经历了六十年的沧桑巨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国的电力事业更加蓬勃发展,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标签:古黟电力,黟县供电公司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