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飘动的细电线,大小不一的木电杆,家中那盏微弱的葫芦灯,总是时好时坏,煤油灯、蜡烛不时派上用场……在禄丰县任家村老电工任家富的记忆里,30年前的农村电力供电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20世纪70年代任家村的村民是伴随蜡烛、煤油灯度过的。1977年,由于所在乡镇建立综合厂的用电需要,任家村的通电工作终于提上了日程,那一年,刚满20岁的任家富参与了村里的架线通电工作。对通电的渴望使村民们对通电工程的热情非常高,村里的劳动力们都参与到架线通电的各个环节,当任家村田间地头一根根电杆立起来时,周边没有通电的村子里的村民也因为好奇纷纷前来看新鲜。
1978年10月,第一盏电灯点亮了任家村所在的腰站镇,也就在这一年,任家村通上了电,村民们走家串户打破了原本宁静而漆黑的夜。任家富说,由于当时架设的电力线路容易出故障,加上电力供应紧张,多数时候需要限电,村民需要做好停电准备,家里蜡烛、煤油灯一定不会少。
10年后,任家村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县里建起了水电站,缓解了过去用电紧张的局面,一条条新架设的线路也进一步改善了供电不稳定的状况。村里一些生活富裕的农户开始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电饭煲等家用电器。在短短的几年中,村子里就有了抽水机、收割机等一大批用电器具。村里的月用电量也从最初的200多度,一下涨到1000多度。作为村电工的任家富一下子就忙开了,每月挨家挨户抄电表,收电费,教村民如何使用电器。
90年代后期,腰站乡成立了供电所,并投运了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腰站乡各村镇的用电质量有了很大改观。电压稳了,电力足了,村里一些大功率的电器也增多了。2001年,随着禄丰县农网改造的全面铺开,任家村原有的一些老旧电杆和线路全部都进行了更换,村头新安装的变压器格外显眼。村里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新电表,享受着同网同价的村民生活有了更大的变化,村民说通电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标签:老电工,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