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语:新闻对企业的责任不是被动的,它不应该是对时光的简单雕刻。而是要和读者们一道,来寻找历史对今天的提示;因为企业的明天,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知和努力。
南网十年,正是广东电网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十年间,我们实现了“村村通电”、西电东送电量翻番、对澳供电跨越十年、广东半壁供电企业加盟“百亿俱乐部”;十年间,我们用智慧与汗水擦亮“金字招牌”,“南网情”也成为百姓心头“难忘情”……,沉甸甸的成绩,是我们开启下一个十年的底气,是对党的十八大最好的“见面礼”。
本期开始,本报推出《南网十年·献礼》专题系列报道,让我们从乡土情出发,品味由此生长出的南网十年变迁。
沐着金秋暖阳,记者在梅州广育村村口遇到忙着“倒腾”烤烟机的邱伯,老人家很高兴地摊开金灿灿的烟叶说:“没有电帮忙真不行,这批烤出来的烟质地很好,今年收成有保障咯!”
从2002年农网改造以来,村里像邱伯这样靠农产品加工富起来的村民不在少数,这几年他们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腰包鼓起来不少哩!”提起这些年的好日子,邱伯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在2002年以前,蕉岭县城的农民们未曾料到,那忽明忽暗的灯火能被洁白的节能灯取代,电冰箱、空调会走进家中,烤烟机、碾米机、炒茶机可以欢快地歌唱……
10年如白驹过隙,却足以令广东农村焕然一新。
顺时而动 大幕拉开
“农网改造升级,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为解决农村用电困难,国务院提出‘两改一同价’措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拉动了农网供电水平;第二阶段是以2010年国务院1号文《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务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为契机掀起的新一轮建设。”公司配网规划科科长林冬向记者介绍。
就这样,农网改造升级的大幕轰然拉开。“数主力角色,还看电网。”
16个地级城市、73个县、16992个行政村、5559.38万人,这是广东农网的覆盖面。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广东电网累计投入561亿元改造升级农村电网。
“2012年计划完成61亿元农网投资,2年内完成农网应改未改地区的改造升级。”公司总经理廖建华表示。
用电诉求“倒逼”管理改革
很难想象,10年前,很多地区的农村家庭甚至只敢用15瓦的电灯,全家人每月5至10度电量。这一幕,湛江局农电管理专责刘智坚历历在目。
在梅州农村地区曾流行这么句顺口溜:“过去用电像鬼火,电视长黑影,电价真离谱,电工是大爷。”诚然,在2002年以前,广东省共有50个趸售县(市)供电企业,这些企业管理标准不一,收费方式各异,更谈不上供电服务。
百姓用电诉求成为政府与电网公司心头所系。当年年底,根据农电体制改革部署,公司按照产权关系、财税关系、核算方式、趸售方式、工资来源渠道、社会保险“六不变”原则,对50个趸售县(市)供电企业实行代管。
2004年8月起,在南方电网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下,公司对50个代管县级供电企业实施直管改制。
这场改革,以2009年12月公司与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政府、澄海区电力公司签署接管协议画上圆满句点,广东农电发展史翻开新的一页。统一的广东电力销售市场基本形成了。
一体化管理推动了各层级的接轨,广东农村电力管理基本实现了“五统一”、“四到户”和“三公开”。“改制后,农村地区电网的利用效能及水平大幅提升,避免了重复投资,地区电网发展更富战略性。”亲历过这场改革的农电管理科科长刘文峰说。
就在今年,《广东电网公司加快县级供电子公司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51家县级子公司开始进一步的规范化建设。
随着电价降低,供电质量的提升,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量家电走进农户,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为新农村建设、“家电下乡”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办起了一批工厂,经济活起来了。据统计,广东农村用电量年平均增长幅度在12%以上。
利好不局限于农民。由于同网同价大幅降低了销售电价,公司一年将减轻地方用电负担约17亿元。直管当年——即2010年,全省农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同比骤减24.415小时,减幅高达62.83%;2012年上半年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92%。
“电灯明又明,电视看得清,电价很公平,电工服务勤。”现如今,梅州地区的顺口溜发生了悄悄改变。
“用上电”通往“用好电”之路
“十一五”期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东电网也在“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中探索管理之道。
上一个五年,最令广东百姓津津乐道的事之一便是实现了“村村通”。
经过第一、第二批农网改造工程,广东各行政村已实现通电,但下属自然村尚未实现。2007年至2008年,公司启动无电地区电网建设项目改造工程。
张荣郁在扎根云浮罗定局25个年头,亲身体会肩挑手扛为无电村架设线路的甘苦,亲眼看着山区的夜一点一点亮起来。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和“战友”们如何把电送往群山环抱的老关村。这个与世隔绝的自然村只有一条狭窄山路通往外界,人行于羊肠小道尚且小心翼翼,更别提运输电杆电线的交通工具。为此,他们自制了“炮车”土工具,自创了一套架设运输钢丝缆进行空中运输,完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送光明重任。
随着老关村的第一盏灯亮起来,广东彻底告别了“无电村”历史。清远连南县泥楼村地处东南偏远山区,全村42户共200余名村民皆为瑶胞,他们分布在海拔600多米的山脊上,沟深坡陡。由于历史原因,供电线路残旧,电压不稳定,造成农产品无法深加工,部分瑶胞甚至还过着照明靠点煤油、松脂,吃饭的大米靠手推磨的日子。
2007年底,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作出指示,帮扶高寒山区瑶族村落搬迁移民新村。
为此,连南局三江所20多名施工人员起早贪黑,抬杠打窝、立杆架线,他们穿梭于山林沟壑、连续奋战在施工现场,将电建方案都想到前头。“可保30年不落后。”参与施工的陈英杰告诉记者。
瑶胞老盘今年办了个养殖场,年收入预计6万余元。家里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老盘说:“俺家过去住的是土砖房,没有用过电。现在住上两层小楼房,冬夏有空调,做饭有电饭煲,小儿子今年还娶了新娘,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采用的是“大电网架线延伸、大容量低压变压器”的方式送电,一台低压变压器往往要供给十几户甚至上百户,加之广东省地形地貌特殊,农村农户居住分散,超半径供电并不鲜见。
2012年春节,农村地区配变烧毁现象引起公司高度重视,连月来,公司已完成对配电变压器的梯度轮换工作。在农网改造升级中,公司遵循“统一规划、分部实施、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提高配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努力提高供电可靠性与供电安全。
从让村民“用上电”到“用好电”,这条路广东电网走过风雨十年,下一个十年必将带来更多惊喜。
本报记者 林蓥 通讯员 温红 李华东 邓龙闪||||
电网建设打通海水养殖“生命线”
饶平县大埕镇位于南网最东端,几十年来电网建设历经“三级跳”,助力当地形成了以海水养殖业为支柱的富民之路。
上世纪60年代,由当地渔队退役的几台柴油发电机向村民供应照明电能,这就是最初的大埕电网。上世纪80年代,35千伏变电站在相邻的所城镇建成投运,该站的10千伏大埕主线供应着整个大埕镇。经过几十年发展,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大埕镇水产养殖户猛增,由3个养殖场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家,养殖业收入占全镇GDP的80%以上。与此相对应的,对于电量供应和电能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新增容量约3200千伏安,预计还急需增容约8000千伏安,10千伏大埕线已无法满足养殖业发展的需要。
2008年4月,饶平供电局由广东电网公司接管,成为51家县级子公司中的一员。接管后,公司狠下功夫改造农网。2011年,公司多次深入大埕养殖区进行实地调研,提出实施“广东省东大门惠农通电”工程,编制饶平县水产养殖业电网规划。同时积极牵手当地政府,督促饶平县政府出台相关的文件,进一步制定细化水产养殖供电的方案。大埕湾水产养殖区的“110千伏所城站10千伏大埕线上东支线和红礁山线网架完善”项目列入饶平供电局2012年配网工程项目,该工程项目投资157万元,架设线路5.24千米,目前该项目已完工。
同时,为进一步完善网架,满足红礁山线运行负荷,供电部门拟在110千伏所城站新增10千伏线路来调整110千伏所城站10千伏大埕线负荷,该项目投资998.78万元,架设电缆4.5千米,架设线路9.21千米。增加大埕湾水产养殖区供电容量约5000千伏安的供电能力,进一步满足该供电区域负荷发展的需要,提高线路供电可靠性,进一步保障电量供应来促进该地区水产养殖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詹凌菲 通讯员 余子明 陈炜东||||
从“贫困村”到“新农村”的华丽蜕变
短短两年时间,茂名供电局通过对口帮扶,让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展成为茂名地区数一数二的新农村。
茂名市金塘镇牙象村,位于茂南区金塘镇东面,共有5个自然村,总人口2783人,其中贫困户707人,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1250元,远远低于茂南区年人均5782元的标准。
自2010年起,茂名供电局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内容,对牙象村实行对口帮扶,成效显著,2011年,村贫困户人均收入已达8000多元,村民们不仅住上“小洋楼”,而且走上了“致富路”。
智力扶贫,提高致富能力
为了帮助牙象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茂名局推出了“智力扶贫”计划,一方面对党的政策方针、扶贫开发工作等进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组织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让村民拥有一技之长,在思想上脱“贫”的基础上有能力在生活上脱“贫”。2011年共有240名劳动力外出到广州、中山、江门、茂名等地务工,每户贫困户增收了约1.8万元,这部分人基本上实现了脱贫目标。
村中的中老年劳力,也找到了挣钱的路子。供电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实现农田水利灌溉,结束了村民长久以来种田“望天收”的历史,全村2948亩农田得到有效利用,从外部“输血”到村自我“造血”,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致富能力明显提高。
爱心农场,搭建互助平台
“爱心农场”是茂名供电局探索出的一个扶贫开发互助项目。模式是利用扶贫村的一些困难户的田地,每块地设定每年500元以上的土地租用费用及农场建设费用,由职工及家属自愿组合认捐地块开垦种植时菜,租金收入归农场统一管理,投入扶贫工作,以保证困难户的生活开支。
为了动员全局干部职工租用土地搞种植,茂名供电局扶贫工作小组发出倡议书,印发“爱心农场”使用手册。职工及其家属利用周末时间,在自己认领的“爱心责任田”中亲身劳作。这不仅保证了扶贫资金的来源,切实帮扶了困难群众,也为职工及家属提供一个业余劳动的空间,给扶贫工作注入乐趣。这一扶贫新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
目前,牙象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致富能力有明显提高,173户贫困户中,除了27户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和五保户外,其余均实现了稳定脱贫,村民精神面貌大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在牙象村越走越宽广。
(周晓 叶泽)||||
点亮山村为此而生
陈国产,土生土长的凤岗人,肇庆怀集局一名普通的农电工,却是供电所的明星,更是小镇上的明星。
“国产啊,人是真好!”
看着在换灯泡的陈国产,村民邓伯称赞不已。邓伯跟陈国产已经认识十几年了,因为儿女都外出务工,家里只有老伴儿跟孙子,不但经常要找陈国产解决用电问题,生活上看病买药啥的也会找他帮忙,像换灯泡之类的小事更是不计其数。像邓伯这样被陈国产热心帮助多年的村民在凤岗有很多。“国产啊,人是真好!”这是村里人对他最朴实的表扬,也是最高的赞誉。
陈国产没读过什么书,初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他最开始并没有进入电力行业,而是跟着舅舅去佛山学习做皮椅。三年后,他已经是制作皮椅的高手,虽然收入可观,但是他的心里总是“闷闷的,觉得这不是他想干的活儿。”1997年,家乡的供电所招农电工,他便回到了家乡。“刚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回家乡,但是经过三个月的熟悉以后,我渐渐的‘爱上’了我的工作,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为此而生。”
普通工作也要做到极致
作为农电工,巡查线路、清除树障、维护设备……这些都是他的日常工作,而作为一名山区的农电工,陈国产需要付出的只能更多。山里小路崎岖,陈国产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颠簸穿梭于各个山头之间,那是一辆从父亲那里传下来有着十几年历史的摩托车,日复一日地载着陈国产挨家挨户地奔波,前后修理过80几次了,修理费都超过了买车费用。“虽然山路比较折腾,但这么些年也已经习惯了。”陈国产的想法朴素而简单,“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把工作做好。”
“虽然普通,但绝不平凡,现在真正能像他这样把一份工作做到如此极致的人太少了。”怀集局副局长蔡志勇这样评价陈国产。据他介绍,陈国产这样的农电工群体在怀集供电局有200多名,占了整个供电局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农电工对县级供电企业来说就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没有了他们,我们无法运转。”
凤岗的乡村风光是美丽的,满眼绿树的大山、清澈流淌的小溪和脚底下踩上去软绵绵的红土地。然而在“陈国产们”眼里看到的风景是穿梭于山间的电线,散布于山里的农户,放在他们心上的是万家的灯火,灯亮了,他们的心也就踏实了。
本报记者 周若涵 通讯员 林佩燕 林小红
标签:南网,电力杠杆,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