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福建电力10年投资2800万点亮村民致富“心灯”

作者:通讯员 林梅妹  陈珍妮  2012-12-04

“今天来到省城看到了亲人,我心情很激动很开心。在福建省电力公司的帮扶下,我们村走上致富之路。如今村里公路通了、路灯亮了、村貌变了、村财有了、民心齐了,乡亲们打心眼里感谢电力公司!”11月20日,在福建华安县马坑村挂钩村帮扶工作座谈会上,马坑村监委会主任邹老泉激动地说道。

作为福建首批省直挂钩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单位之一,2002年,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公司与漳州华安县马坑乡下垅村、湖林乡吉土村、新圩镇五岳村三个省级贫困村挂钩结对,之后,又参加第二轮、第三轮扶贫开发工作,先后与9个省级贫困村进行挂钩帮扶,选派三位员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这十年来,福建省电力公司是如何帮扶,让这些贫困村脱贫致富呢?

路通了,“双贫”村活起来

正值初冬,寒风扑面,但在福建华安县马坑乡下垅村,放眼望去,茶园像一匹匹绿色的锦缎从这个山头铺到那个山头,村民们的心里是暖融融的,因为,来年的春茶又将会有个好收成。

“现在我们山变绿了,村民不仅充分利用了山地资源优势,大面积种植茶树、反季节蔬菜、生姜、水果等,还办起了茶叶加工厂,经济也活了。”看着下垅村通往马坑乡这条平坦的水泥道路忙碌起来,一辆辆运茶叶、运蔬菜、运水果的货车不停驰过,下垅村老村长王天泉感慨地说,“没有电力公司的帮扶,就没有我们村的今天。”

下垅村位于华安、南靖、漳平三县交界处,远离城市,群山连绵。2004年与福建省电力公司挂钩帮扶前,下垅村是贫困乡里的贫困村,山路崎岖不平,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没有有线电视联网和移动通讯基站;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低,村集体财力薄弱,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

一条盘盘弯弯、坑坑坑洼洼的黄土路,遇雨天村子里根本开不进车子,只能步行。“有一回,一位外地的菜贩进村收购,那天下午突然下起了雨,农用车在黄泥路上打滑,菜运不出去,眼睁睁地看着菜烂掉,从此,外面的客商再也没敢进村来收购农产品。”王天泉说起路的“往事”,一脸的无奈。

要致富,先修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和经营主要依托南靖县和溪镇的大市场,但下垅村通往南靖和溪镇、马坑乡的土路需要拓宽和改造。当时,作为第一批驻村干部,任下垅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国家电网福建漳州电业局张裕民马上向福建省电力公司汇报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得到支持。30万元的启动资金一到位后,道路改造工程就动工了……一年后,下垅村通往华安县马坑乡和南靖县和溪镇的道路全线贯通。

路的问题解决了,福建省电力公司就把目光锁在该村经济发展上。福建省电力公司为村民种植的反季节蔬菜、生姜等农产品找销路,拨出15万元扶贫款资助贫困户种茶、购置制茶机械、建造茶叶加工厂。原来只是卖茶青,卖不了好价钱,现在有了茶场、制茶机,茶农可以自己加工,提高了效益。现在,全村种植茶叶达300亩,今年一亩的收成近5000元,全村增收120多万元。

王天泉说,“路通了,我们生活出行方便多了,运输的问题一解决,同样的农产品,价格都翻了番,而且收入多元化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帮扶前2003年的1300元到2011年达6200多元,我们这个‘双贫’村实现了脱贫致富。”

选好发展路子,摘掉贫穷帽子

曾有“华安县的西伯利亚”之称的马坑村,是福建省电力公司第三轮挂钩帮扶的三个村之一。2011年1月,国家电网福建泉州电业局黄小坚作为福建省电力公司唯一一名选派干部,派驻马坑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按照华安县原来的规划,马坑村被定为红烟种植的试验点,但实践的效果却不理想。黄小坚试图发展小水电时,又发现水源地受保护,无法开发。村里有一千多人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条件差,除了种植一小部分反季节蔬菜和毛竹外,村民没有其他的增收途径。

马坑村今后该如何发展,摘掉贫穷帽子呢?黄小坚用“坐立难安”形容刚上任时的情景。

之后,黄小坚沉住气开始了摸底的过程。经过走街串巷、实地调研、与村两委讨论后,他很快整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驻村扶贫三年规划及扶贫项目分年计划表。在他的规划里,马坑村除了入股华安县丰城香蕉合作社等,还将引进水蜜桃,发展水蜜桃产业,增加村民增收的途径。

黄小坚回忆说,是宁德新娘给他带来引进水蜜桃致富的灵感。当时该村有个小伙子娶了宁德屏南县的一位姑娘,娘家正是当地水蜜桃的种植大户,一亩地的年收入可达到5000元,是马坑村同等地块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的4倍多。

宁德屏南的气候、土壤条件和马坑村十分相似。黄小坚当时很兴奋,很快就带领村两委和对种植水蜜桃有兴趣的村民去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后,说服了村民引进了水蜜桃。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黄小坚还请来屏南县种桃大户沈久进老师傅,到村里为果农手把手传授桃树剪枝嫁接经验。目前,全村共种植水蜜桃60多亩,长势良好,明年夏季就结果。

同时,在黄小坚的协调下,该村还与邻镇“花都”永福镇建立了名贵花木种植计划。目前,全村已拥有红豆杉、竹柏等名贵花木500多亩。2010年,马坑村人均纯收入2357元,2011年达到3500元。预计到2013年,全村将建成以毛竹、花卉、水蜜桃、反季节蔬菜种植业及家畜饲养为核心的主导产业。

“输血更要造血。”这是福建省电力公司开展扶贫工作坚持的根本原则。为了提高贫困村的“造血”功能,福建省电力公司因地制宜帮助帮扶村选准、选好发展路子,从产业结构、自身农业特点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角度,积极给予资金和业务上的扶持,让贫困村真正富了起来。

华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施爱武感叹道:“福建电力公司开展扶贫工作,确实有一套,不但让村民看到了眼前的变化,而且也谋划了村里的长远发展!”

相关链接:

下垅村、马坑村的变迁,是福建省电力公司挂钩扶贫助力海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这十年来,福建省电力公司累计筹集2800多万元扶贫资金,被帮扶的贫困村利用福建省电力公司资助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或入股小水电站,形成村级经济支柱产业,使扶贫村村财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优质茶,建造茶叶加工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村民增收;推广能源替代工程,修建养猪沼气池;改造村镇道路,装设村道路灯,建设人饮、水渠工程,修建校舍危房、村部办公楼……

福建省电力公司还心系贫困村群众的冷暖,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捐款捐物,累计捐助20多万元,让结对村30多名贫困生的就学、60多个特困户的生活得到保障。驻村干部也真正融入帮扶村,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尽心尽力,攻坚克难,树立了公道正派、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一条条水泥道路的贯通给贫困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个个帮扶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也点亮村民致富的“心灯”。2010年底,第二轮扶贫结对工作结束时,福建省电力公司帮扶的6个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平均翻两番,基本实现脱贫。2011年开始,福建省电力公司第三轮挂钩帮扶的3个贫困村,目前也正在进行村道路拓宽、新农村电气化改造、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村民文化设施修缮等,发展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福建电力,投资,致富,帮扶,贫困村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