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施工难题最多的输变电工程——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下称“青藏联网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一年来,青藏联网工程经受住了高海拔、低气压、高寒、大风等恶劣天气的考验,运行稳定。截至2012年11月30日,青藏联网工程已累计为西藏自治区输送电量近6.09亿千瓦时,占藏中电网总电量的23.98%,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5万吨,结束了藏中电网每年冬春季节拉闸限电的历史,有力推动了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上午,董志升正带领工人对厂区设备进行大检修,接到电话说青藏联网工程通了。“终于通了!”董志升长呼一口气。
高争建材生产现场。董光耀 摄
董志升是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高争建材”)的副总经理。这个地处拉萨市郊区的大型国有水泥厂,有两条年产60万吨水泥的生产线,是西藏最大的水泥厂,也是拉萨用电量最大的工厂——其日用电量达到300万~400万千瓦时,曾一度占到藏中电网用电负荷的七分之一。
过去:冬季拉闸限电企业全面停产
西藏主要电源为水电,但冬季西藏来水少,火电高原出力低,这使得藏中电网冬季缺电严重。2011年12月,藏中电网所有电源点实际可调出力45.2万千瓦,而藏中电网预计最大负荷达54万千瓦,缺电达电网负荷的六分之一。在青藏联网工程竣工之前,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居民用电,藏中电网对覆盖区域所有的工业企业进行冬季拉闸限电。因为用电量大,高争建材是拉萨每年冬季拉闸限电的重点——冬季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被拉闸限电。董志升只好利用这几个月的停产时间安排检修生产设备。
董志升说,过去,在西藏的企业遇到冬季断电并不是新鲜事。拉萨市所处的藏中电网,以前一直是“大机小网”、孤网运行,缺乏外部电源点的支援,其最大的电源点来自于羊湖电厂,这座抽水蓄能电站所发电量几乎占到了藏中电网负荷的40%以上,一旦电站因故障停机,就会导致电网崩溃。2005年,羊湖电厂两条输出线路跳闸,就使得整个藏中电网瘫痪。这次停电虽只有40分钟,却让高争建材运行中的60米长、造价1000万元的回转窑卡住不动,在高温下几乎变形报废。
而拉闸限电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全面停产,影响巨大。据董志升介绍,高争建材有工人1000多名,六成都是当地藏族同胞,停产后工人只能拿到基本工资,这也意味着他们家庭收入的减少。
一旦停产,高争建材还将面临生产任务无法完成的窘境。西藏国资委每年向高争建材下达生产任务,如果完不成任务,就很难支援西藏每年春夏季的建设高潮。但因为断电,一年仅有的不到九个月的生产时间根本无法满足西藏建设对水泥的需求。
因此,每年临近冬季限电时,董志升总要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去供电公司协商,希望能将停电的时间尽量推迟,“一天争取不到就争取半天,能够推迟半天停电我们都很激动。”董志升对冬季缺电给企业带来的压力记忆深刻。
现在:电力充足从“要电”变“节电”
随着青藏联网工程的投运,董志升终于从“要电”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截至2012年11月30日,青藏联网工程累计为西藏自治区输送的电量约占藏中电网总电量的23.98%。青藏联网工程为西藏电网提供了强大的电网支撑,确保了藏中电网的可靠供电。
董志升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电力资源,高争建材正在上马高温余热发电项目和变频电机改造,最大限度地节省电力资源。同时,有了大电网的支撑,高争建材正准备上马一条新的年产60万吨水泥的生产线,以支援西藏地区建设。
与高争建材不同,拉萨远大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远大建材”)是一家民营水泥生产企业,秦淑娟是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助理。远大建材有一条年产量25万吨的生产线,在青藏联网工程竣工以前,除了冬季拉闸限电以外,他们还面临每天19时至23时用电高峰时段的限电,每年的产能只有设计产能的40%。最让秦淑娟头疼的,是每年冬季限电停产之后的人员流失,400多人的工厂每年的流失率达到了10%以上。每年限电结束,企业准备开工之时,很难招到合适的技术工人。即使招到新人,工厂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这无疑增加了工厂的成本。
为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远大建材生产技术部副经理陈文学在限电停产的那段时间,每个星期都要跑两趟供电公司,希望能有电及早让企业恢复生产。
变化同样出现在2012年。青藏联网工程投运后,不再被限电困扰的远大建材,将产能提高到设计产能的70%,企业利润比去年增加了20%~25%,员工年收入翻了一倍。陈文学也将工作重心由“要电”变为“节电”:“电力充足了,我们也要积极节能”。现在,远大建材正计划上马新的生产线,以淘汰目前使用的高耗电的落后生产线。
据悉,“十二五”期间,西藏地区水泥缺额为每年100多万吨,水泥价格一路飙升。有了电力保障,西藏拉萨地区有两条新的年产60万吨的生产线获批,这将大大缓解西藏的水泥紧缺现状,支援西藏建设。
标签:电力天路,西藏电力,要电,节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