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电力外送通道
滇西北五地州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电源装机容量约60000兆瓦,将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水电基地,滇西北电网将成为南方电网“十二五”及中长期西电东送的主要送端电网。
根据当前云南水电开发情况,“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金沙江中、下游以及澜沧江流域梯级电站将陆续建成投产。此外,迪庆等地区丰水期富余的中小水电站也需要外送云南主网消纳。根据当前电力平衡计算,在满足当地用电需求的基础上,滇西北地区“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10000兆瓦电力需要送出,现有的输电通道无法满足外送条件。
正在建设的500千伏建塘输变电工程、岗曲河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等项目,就是为了解决电力送出通道而兴建的。
其中,岗曲河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是南方电网公司和大唐集团公司支援藏区的项目,也是云南电网公司和迪庆州的重点工程,是为满足岗曲河电站的送出需求而兴建的。500千伏建塘输变电工程则起到重要的网架支撑作用,近期主要满足迪庆中小水电上网送出的需要,远期则可为澜沧江上游和金沙江上游几个电站送出提供接入点,并为提高迪庆电网枯期供电可靠性、优化迪庆220千伏电网结构创造条件。届时,建塘-太安-黄坪输电线路的建设将满足迪庆中小水电以及阿海电站投产初期电力接入云南主网、滇西北500千伏主网架建设等需要。
按计划,岗曲河一级水电站将在2013年1月底前发电,因此岗曲河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将争取在2013年1月20日前完成施工。500千伏建塘输变电工程预计明年7月投产。
汗水都会结成冰
两个工程所在区域, 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其中岗曲河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最高海拔达4390米,施工非常困难。500千伏建塘至太安线路最高海拔稍低,为3875米,但由于铁塔更大,施工也十分艰辛。有的地段,施工人员从山脚爬到山顶塔基位置需三个多小时。施工队长胡涛告诉记者,这里上山太艰难,体力消耗大,爬十多分钟就感到胸闷,呼吸急促,要停下来小憩。更可怕的是,雪山上的石头里、草木中到处爬满了旱蚂蟥,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就齐刷刷地沾到身上。
在零下十多摄氏度气温下施工,稍微小憩就感到彻骨寒冷。本报记者 李刚 摄
爬山难,在山顶施工更难。“在这里干活非常费劲,平常一星期能干完的活,在这里要两三个星期。”云南送变电公司500千伏建塘变项目经理明义强说,高原施工效率低,劳务分包人员费用虽比平时翻了几倍,但因为气候恶劣,很多人干不了多久就选择了离开。
“干活时汗流浃背,在零下十多摄氏度气温下,稍微小憩就感到彻骨的冷,不一会汗水就在身上结成冰,皮肤冻得生疼。”云南送变电公司500千伏建太线项目经理方明说。为此,项目部为施工人员买了上千件防寒保暖大衣。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云南电网严格筛选参建人员,并在每个施工点配置两名医务人员,配置了医药物资。
混凝土也要烤火炉
“混凝土要烤火炉,基础要盖棉被”,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施工人员说的一句话。在高海拔处施工,混凝土基础浇筑后,气温一降就会结成冰坨。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施工人员在基础上搭起了帐篷,还在棚内放置火炉以提高气温,对混凝土基础进行养护。不仅如此,施工人员还用棉被、草席、塑料布来包裹和覆盖基础,以保证混凝土保持在所需的恒定温度。
“越是最艰难的工程,越要按最高标准精雕细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一专家告诉记者,为保证高海拔地区工程设计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研究人员专门针对高海拔空气间隙、设备外绝缘、电晕及无线电干扰等问题做了专题研究,并开展真型试验,得到了第一手试验数据,不仅解决了工的外绝缘参数问题,还填补了国内高海拔设备参数选型标准的空白。
在500千伏太安开关站,首次采用了母线高抗配置,将高抗装于500千伏母线运行。云南电网建设分公司500千伏建塘输变电项目经理陈辉告诉记者,这样配置能削弱空载或轻载时长线路的电容效应所引起的工频电压升高;改善沿线电压分布和轻载线路中的无功分布并降低线损;减少潜供电流,加速潜供电弧的熄灭,提高线路自动重合闸的成功率。
自去年9月开工以来,参建单位充分沟通协调,并进行了技术创新。今年6月,项目部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运行单位制作了一册工程创优策划方案,内容涵盖施工的整个过程。“大家在一起进行封闭式策划的好处是,大家都认可这个方案,在实施中都能够很好落实。”陈辉说。
500千伏建塘输变电工程:包括500千伏建塘变电站、500千伏太安开关站、建塘-太安-黄坪输电线路等工程。其中,建塘变电站海拔达3500多米,是目前国内最高海拔的500千伏变电站。建太线全长148千米,全线平均海拔3300米,最高达3875米,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的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
岗曲河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为岗曲河一级水电站的配套送出工程,是南方电网公司与大唐集团公司的一个支援藏区项目,也是云南电网公司和迪庆州重点工程。本线路从岗曲河一级水电站至500千伏建塘变,临时过渡接至220千伏香格里拉变。线路全长约76公里,铁塔共199基,沿线最高海拔4390米。
■现场故事
有人只能坚持三天
近日,本报记者和施工人员一起,驱车前往220千伏岗曲河送出线路工程,从县城香格里拉出发,到施工一线至少要3个多小时,走到一半就进入了无人区,眼前是一大片原始森林,道路非常狭窄崎岖。到了车辆不能继续前行的地方,我们下车行走,没走几步,就感到呼吸非常急促,很难想象施工人员还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从事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
施工人员邹华说,在这里工作和居住,不时会遇到狼、黑熊、金丝猴等动物出没,为了安全,项目部专门制订了相关的措施,禁止员工一个人进入密林地区。到了夜里,有时会刮起六七级的狂风,有时候遮盖物资的帐篷布都会被吹得无影无踪。所以施工人员居住的帐篷,必须一再加固,否则夜里零下十几摄氏度,如果帐篷被风吹走,后果难以想象。
“进入工地施工半年来,除了我们项目部的人以外,从来没有外人来过。”施工人员李毅告诉记者,在这里最怕晚上,在工棚里,大家蒙着被子,还要用衣服把头部裹住,只露出口鼻呼吸。
邹华说,因为气候恶劣难以忍受,在开挖基础的时候,20天就换了3批人,最短的只干了3天就不得不撤离现场。
施工人员能“呼风唤雨”
在220千伏岗曲河送出线路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具有一项独特的“本事”,那就是“呼风唤雨”。从远处看,仿佛铁塔就立于云端。就是这种独特的的自然气候,促成了施工人员“呼风唤雨”的本领。
施工人员介绍,施工中由于地基下全是岩石,很多塔基都要采用爆破施工,有几次才爆破不到十分钟,就飘起了雨。开始大家都认为是巧合,后来经请教专业人员,才明白是爆破引起气流震荡,在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下,促成了局部的的降雨。
施工人员说,这里的微气象条件十分复杂。一里不同天,有时一天走几个塔位,要经历艳阳高照、浓雾弥漫,或是雨雪交加等多种自然现象。有时施工人员在塔上作业,成群结队的秃鹫就从四面八方飞过来,在塔顶盘旋。这种神奇的经历,一开始让大家觉得新鲜,但时间一长,恶劣的气候条件,对于施工却是极大的困扰,让大家苦不堪言。
标签:南方电网报,雪域高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