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中电时评:弄清污染源罪魁祸首方能对症下药

作者:马建胜  2013-01-18

笼罩在北京城上空的雾霾渐渐散去,久违的阳光让人稍感欣慰。“北京咳”之声或许不再此起彼伏,但病痛感不会被瞬间淡忘,关于城市污染的讨论也不会停息。

下一次雾霾何时到来,是否会比这次更强烈、更持久?我们不得而知,但被动的等待、消极的逃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片薄薄的口罩终究难以抵挡各种“微米”的侵扰。

这一次,空气污染状况的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公布,可以算是一大进步,但这还远远不够,当我们一出家门就被浓重的雾霾包裹、呼吸器官被严重刺激之时,再打开电脑上网查一查自己一口气到底吸进去了多少粒尘土,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我们的城市病了,环境监测的意义类似于体温计,数据表明城市高烧到了多少度,但是为什么会发烧,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才会变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工作。

理清污染的源头是接下来最应该做的事。目前,我们对PM2.5的具体来源还处在模糊的概念认知,量化的统计数据更无从谈起。现在舆论普遍指向的几大污染源真的是罪魁祸首吗?认知是否存在误区?到底谁是污染排放的大户?排放了多少?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才能找到污染病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

没有科学系统的调查数据作支撑,仅寄希望于各种感性化的环保口号来“包治百病”,到最后只能是自欺欺人。

好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淡化或无视污染问题”已经被公认为非明智之举,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切也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意识上的改变难能可贵,接下来脚踏实地切实行动更是弥足珍贵。

至此,我们已然明白,微博上广为流传的调侃———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实则并非调侃,而是一种变相的问责,问责政府部门,也问责我们每一个人。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中电时评,污染源,罪魁祸首,对症下药,雾霾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