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在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拉伯乡行政村大水村,第一盏电灯的光芒照亮了漆黑夜空,让生活在这里的70户纳西族同胞雀跃不已。
历史铭记。这一天,大水村彻底告别了用煤油灯、松树明子照明的落后面貌;这一天,云南不再是全国尚未实现“户户通电”的省份之一;这一天,南方电网公司提前两个月实现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电网覆盖范围内的“户户通电”。
攻坚克难送电进深山
“有序推进农网升级改造,重点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用电需求,重视电力普遍服务,解决好云南剩余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实现南方电网公司供电区域内的‘户户通电’。”在2012年工作会上,南方电网公司“户户通电”攻坚战的号角响起。
云南电网应声而动。直面山高坡陡、沟深路险、村寨分散、电力基础设施薄弱等横亘在实现 “户户通电”前的种种难题,南方电网公司投入3万余建设大军和高额成本全力奋战。
“开山修路,架设索道,人挑马驮,从没见过如此艰难的工程。”风景迤逦的丽江,在电力施工人员眼中却是另一番印象:由于丽江无电人口集中分布在金沙江两岸的高山峡谷之中,地理条件恶劣,雨季滑坡塌方频现,使电力物资搬运成为最大难题。
“一根电杆要运达大水村,先是用农电车在狭窄山间土路上运输,然后用拖船和铁浮桶在金沙江上拖行,再用索道从空中往山上拖拽,最后是用绞盘拖行。到达目的地,至少需要经过一周的‘海陆空’行程。”丽江供电局巴晓华介绍道。
而为了让一根根电杆、一盘盘导线、一台台变压器顺利“走进”深山,工程施工人员更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艰辛:常年奔走深山、加班频频、有家难归。但在他们看来,当无电自然村通上电的那一刻,眼见乡民们绽放的笑靥,日夜的辛劳便换回了“值得”二字。
责任先行诠释南网深情
统计显示,自2006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累计投入57.2亿,解决了217个行政村、56.32万户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为边疆、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225万群众送去了光明。2012年,南方电网公司再度斥资19.3亿元,解决了8.18万户、36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户均投资超2万元。
站在企业经营角度不难推算,这种投入无疑是 “赔本买卖”,甚至再过10年、20年一些通电的地方也不会给电网企业带来利润。但在南网人眼中,践行央企应有社会责任,服务与建设“三农”的意义早已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他们看到的是“电亮”深山背后的梦想和希望。而事实也证明,通电之后的落后地区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丽江宁蒗县大水村,李树天不禁感慨:“通电带来了电视,而电视打开了落后地区居民了解外界、解放思想的窗口。”现在,外出打工和栽种经济果林的村民越来越多。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山区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电烤房也提供了便捷的加工途径,部分村民的年收入达到数万元。在贡山县独龙江乡,通电带来了宽带,“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的信息通信网络正式开通,使这里实现与世界的“零距离”接触。 在广东云浮新兴县龙山塘,彩电冰箱扛进了每家每户,村民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享受着与城里人一样的“电器化”生活。
蜿蜒在山间的根根电杆,传输着源源不断的电能,带来“户户通电”的全新景象,撒播着社会新农村的致富希望。2012年的南方电网公司,以央企的社会责任抒写了农电建设最为瞩目的一章。
跨入新年,南方电网公司农网改造升级的步伐还将继续迈开。开展农网中长期规划工作,提高农网建设的投资效率,优先解决农网结构、供电服务等突出问题,避免重复投资与反复改造成为公司全年工作的题中要义,继续传递着31.8万干部员工点亮万家灯火的南网深情。
标签:南方电网,服务范围内,户户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