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我亲身经历了咱们这座城市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的变化都太大了。这里面不能不说的一点,就是老百姓在用电方面的变化。拿我来说,小时候家里穷,点油灯。我比较喜欢读书,但是为了给家里省油钱,我经常到胡同或马路便道上去“借光”。那个时候我们家周边有几个路灯,灯光下就成了我读书的地盘儿。后来家里装上了电灯,可仍然也点油灯,算是最早的“油电一体”吧,主要还是因为那时嫌用电贵,再者也用惯了油灯。再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家户户都彻底换上了电灯。那几年,灯泡从15瓦到25瓦,再到40瓦、60瓦,一条胡同,谁家灯多灯亮俨然成了谁家更富裕的一个标志。
进入80年代后,家用电器逐渐多了,人们也慢慢喜欢上了用电的感觉,电视、冰箱、洗衣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我甚至觉得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电,这些家电产业才慢慢被人们接受、慢慢发展起来。
我这人比较喜欢听音乐看电视,参加工作后,我拿到工资的第一个月就买了一件当年算是奢侈的家用电器——半导体收音机,俗称“话匣子”,着实让工友们羡慕了一阵子。
后来慢慢置办了录音机、彩电等,但一个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了:总停电。我记得我住的那条胡同当时是平日8时到22时有电,礼拜天好像可以延长到晚上12时。但是这个也很难保证,打雷下雨刮风时停电基本上算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还经常毫无征兆的停电。一停电什么事都干不了,只能在床上躺着,盼着早点儿来电,经常是盼着盼着就睡着了。
后来,胡同附近重新敷设了新的粗的电线,那时叫城乡旧电网改造,然后停电次数就少多了。没过几年我们都搬进了楼房,赶上停电的次数就更少了。可没过几年又出现了新问题,冬天和夏天一冷一热经常停电。那会儿报纸上电视上经常宣传节约用电的内容,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都富裕了,家家都有好些大功率电器,有的装上了空调、电暖器,一冷一热时用电量大,电线承受不了就跳闸了。用现在的知识看,那时一条普通的供电线路往往供着成百上千个胡同、楼群,供电半径大、路径长,一个地方过负荷或遇到临时故障,一大片儿就都黑了。后来,随着电网的不断发 展,这种情况明显改善了,一方面变压器、供电线路、开关等都在日新月异地研发发展,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供电管理水平也越来越强,现在别说城市里,就连偏远的蓟县山区都能保证正常用电,这里面饱含着电力员工的辛勤汗水。
最近这三五年,变化就更大了,我在近期一份报道上看到几个数字很说明问题:“十一五”以来天津电网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00亿元,天津电网实现规模翻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天津电网,装备水平上升至国家电网系统第2名,满足了天津市GDP年均增长16%的用电需求。这个保障的的确确非常了不起,人们都说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当今这个时代,没有电的保障,火车高铁跑不了、电视广播听不了、微机网络用不了,电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我这几年搞项目,特别是搞一些地产开发,是不是能及时通上可靠安全的电,那绝对是这个项目能不能投资、能不能开发成功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看,应该说,近几年咱天津的大发展充分得益于电网的发展,咱老百姓生活的不断改善,也得益于电网的发展。比方说2011年建成的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示范工程,我去参观体验过,确实感受到了未来生活的智能和低碳。今年初,我又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介绍,说2012年电力部门在和平、河西两个区的22平方公里区域内建成了国家配电网示范工程,这个区域内的企业和老百姓年均停电时间降到了5分钟以内,跟东京、巴黎的水平差不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实话,我虽然不住在这个区域里,但是作为天津人,听到这样的事心里还是特别自豪的。最近听说,针对天津市能源输入型城市特点,2013年还将实施“外电入津”,让特高压线路进入天津供电,从根儿上解决缺电问题,这又是一件非常让人兴奋的事。可以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政协委员,看到这些年电网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对未来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有了电网的坚强保障,天津一定会更好地被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标签:政协委员,孙太利,电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