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惠南大道拐进坑洼曲折的山村小道,白路敬老院几排简易的平房就身处其中,院内治愈的麻风病老人在阴暗潮湿的屋子里生火做饭……在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里,有一些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群;在这些人群中间,活跃着一支年均志愿服务小时数达8269小时的年轻队伍。“五四”青年节前夕,记者跟随着惠州供电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体验志愿者们的别样生活。
跟踪古旧老街里的贫困户
桥西北门街,是惠州最古旧的街道之一。4月春末一日,在桥西街道办刘大姐的带领下,惠州供电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配电维修师傅们又一次穿上橙色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和工具箱,来到了低保户陈品发的家。
拾级而上,五十多岁的陈品发打开破旧的木门,看到志愿者他黑瘦的脸露出了一丝笑容。穿过长长的弄堂,来到他搭建的泥砖房。“为了治脑瘫儿子,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上次你们来时我儿子还在,现在已经去了……”陈品发指着床头的灯泡低声说,电水壶如今也跟他过不去,在煲水时经常跳闸。
志愿者刘威告诉记者,经过他们的现场检查发现,时隔多月,陈品发家的电线线路又出现了老化,需要把从屋内传到屋外墙的整条线路都进行更换。随后,刘威和其他几位志愿者用相机把线路情况全部拍摄记录了下来,临走前还特意叮嘱陈品发在线路更换好前不要在屋子里烧水。
“桥西这几户低保户和贫困户,我们已经来过4、5回了,现在给人感觉像是‘售后跟踪服务’。”志愿者刘威告诉记者,像陈品发这样的孤寡老人,他们每次都要走访服务约7、8户。
通过媒体找服务对象
“电视和报纸上时常会刊登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士的信息。”惠州供电局团委书记张姝娜告诉记者,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常通过媒体寻找服务对象,想帮助他们“实现简单的愿望”。
日前,根据一条报纸刊载的信息,供电志愿者服务队就探访了家住市区龙西街14号小区的87岁黄阿婆。刚走进小区的大门,一眼便能看见大树下黄阿婆瘦小蹒跚的身躯,一个简易单车间门前,齐齐地摆着一堆堆木柴,几块红色的砖垒出烧火灶和一口已经被烟火熏烤得发黑的铝锅架。黄阿婆就住在这里,虽然有子女,但都没接她去同住。
“哪有那么多的钱用电啊,还是用柴比较省钱一些。”黄阿婆不舍得用电器,而由于所住的单车间只有几平方米,她生火做饭只好挪到了室外。“天晴还好,下雨天连吃饭都成问题。”黄阿婆说,由于腿脚不便,拄着拐杖踱到200米外的菜市场买菜,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不用露天做饭。
到访的志愿者们先检查了线路,并更换了节能灯。“我们都在募捐,要让黄阿婆不用再露天做饭了!”志愿者杨俊宏说,他们打算联系居委会出具相关证明帮助黄阿婆减免电费,并用募捐的钱为黄阿婆建个厨房,或是租住一个更好的地方。
与特殊群体亲密接触
除了探访孤寡老人和贫困户,每个月,惠州供电青年志愿者们都会与惠州青年公益的义工们一起,提着饺子皮和肉馅,来到惠阳永湖镇白路敬老院,为麻风病送上一餐自包的“肉饺大餐”。
“去年第一次给敬老院的老人包肉饺子,老人们几乎是抢着吃的,所以我们就打算以后每个月都持续给老人改善一下伙食。”志愿者徐景隆说,如今这已成了一道“例牌菜”。
白路敬老院位于一个偏僻的山村内,收容的是当地35名已经治愈的麻风病人和孤寡老人。由于敬老院没有食堂,老人们要自己砍柴、种菜、煮饭。由于补给经费有限,老人们每日只吃两顿饭,而且极少有机会吃肉。“每个月的这一天就好像过节一样!”敬老院里的修女告诉记者,麻风病老人常受到偏见,平时生活很孤独,有志愿者们常去探望,给他们带去了很多温暖和关爱。
张宇峰说,志愿者服务队从成立的2002年起,现在已经拥有会员276人,每年志愿服务小时数达到了8269个小时,除了麻风病人,惠州市特殊学校也是他们常出现的地方。
“特殊学校的盲童班就是我们服务队挂钩慰问的班级。”张宇峰说,班上有十名盲生家境贫寒,之前在学校寄宿时就睡在冰冷的木板床上,虽然志愿者为他们购置了床垫和生活日用品,但这些孩子在社会适应方面需要付出的努力会比普通孩子多很多,当然也需要更多的人去关心和帮助。
标签:南方日报,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