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早晨6点不到,天空泛着青光,孩子们沿着蜿蜒的小道陆续来到学校。
当第一道阳光照耀到这片土地上时,我和其他老师们一起,带着孩子们诵经悼念,为3年前的今天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祈福。
悄悄地,我端详闭眼祈福的孩子们。对地震的恐惧和不安在这些小脸上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静,和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平静。
我闭上眼睛,继续祈福。只是这份祈福,要送给远在祖国另一端的“光明使者”——电网员工们。是他们的爱,抚平了这里的伤口,点亮了这里的希望。
孩子们雀跃地玩耍。
孩子们兴奋地围着给他们带来光明的光伏设备。
课余时间,孩子们看电视。
有了电,“无电学校”可以用上冰柜了。
用上电脑和音响,孩子们眼前打开了一扇门
3年前的那个清晨,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整个玉树暗了下来。
黑暗也笼罩着学校,重建初期,由于电网建设的周期性,我们这里没有电,孩子们不能晨读,不能上晚自习,老师们也不能播放教学磁带。甚至当爱心人士为学校送来电脑,孩子们围着电脑好奇地发问时,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向他们解释电脑的功能。
好消息首先从曲新村小学传来,来自6000里外的浙江萧山供电局,募集员工捐款,购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点亮了这所“无电学校”。很快,光明蔓延,电网员工也为我们学校送上了太阳能发电设备。
灯亮了。
通电后的第二个早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广播体操音乐声第一次在操场上响起时,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一样从教室里飞奔到操场。不同于老师们喊的口令,从广播中传出的音乐是清晰响亮的,孩子们的动作也更加标准,更加规范。
有了电,我们的电脑教学开始了。仅仅是教最简单的开机、关机操作的第一课,就让很多孩子兴奋得前一晚睡不着觉。
“老师,电脑是不是和人脑一样聪明?”
“它会做数学题吗?”
“它也和我们一样有记忆力吗?”
……
一个个问题印在一张张熠熠生光的小脸上,一直暖到我的心窝。
电,打开了孩子们眼前的一扇门。
走出雪山和高原,孩子们面前铺开了一条路
和这个学期以来的每一天一样,祈福结束,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在灯下自习。教室的地面、讲台都已经被学生清扫整理过,情况与一年前大不相同。
这样喜人的转变,发生在去年寒假后。
去年寒假,受萧山供电局邀约,我带着学生代表去美丽的浙江交流学习。在那里,孩子们找到了“干爸干妈”,见到了很多新事物,还学到了很多关于电的知识。
“老师,我想好了,我要上重点中学,再上大学,出去学好本领,以后回来建设家乡。”回程路上,学生代青永藏坚定地向我表态。
开学后,这个孩子将自己的誓言付诸在行动中。以前她都是早上7点到校,现在,她每天5点半就到校了,打扫卫生后在灯下自学功课。晚上放学后,她常常磨着老师给她辅导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她还报名竞选了学生会主席,用代青永藏的话说,就是“现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就想毕业考试有个好成绩,还想各方面都努力一下”。
六年级的成林达哇也变得更加勤奋。捧着远在萧山的“干爸爸”寄来的一套可爱的新文具,达哇红了眼眶:“老师,我现在要冲刺,5月份我要把考试成绩单寄给‘爸爸’,告诉他我上了好中学。”
永藏和达哇的改变带动了全班同学,从永藏和达哇口中,孩子们知道了在雪山外有那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有那样一群善良的人,关心着他们,爱护着他们。他们感染了向上的力量,一起朝着未来前进。
(作者系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扎芒村小学校长)
【 背景链接 】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电网遭到严重破坏。玉树很多小学成为“无电学校”,孩子们只能在黑暗的教室学习。为尽快消灭“无电学校”,2011年8月,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联合媒体启动“点亮玉树”公益行动,发挥浙江光伏产业基地的优势,为玉树上拉秀乡曲新村级小学送去了光明。
2012年10月,浙江萧山供电局点亮玉树最后一所无电村小学——扎芒村小学,实现玉树村小学“校校有电”。
2013年4月14日,玉树重建3周年之际,国网浙江电力联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就建立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玉树工作站达成合作意向。双方依托“点亮玉树”公益平台,启动浙江、玉树两地师资对口交流工程,将对包括3所初中、13所小学及15所幼儿园在内的852名教师开展长期系统培训,旨在全面提升玉树基础教育水平。这是国网浙江电力在搭建和运作“开放式”公益平台上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标签:光明使者,点亮希望,生活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