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国谈岗位责任制
要下功夫把每个岗位需要涉及到的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的对应关系和工作要求搞清楚,并在此基础上把岗位责任体系弄明白,确保每个人都干该干的事,既不缺位又不越位,做到有章法、成体系。
良好文化的养成最重要的是要有完善、清晰的岗位责任规范,做到设立一个岗位、赋予一份使命、明确一份责任。
对员工个体来说,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一清二楚,练好适应岗位的本领,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对工作结果负责,在位、谋事、尽责。
一个叫做杨颙的人,看到蜀汉丞相诸葛亮总是亲自校对公文,就对诸葛亮说:“窃以为不必,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杨颙用治家来比喻治国,认为应该让负责耕田的人耕田,负责烧饭的人烧饭,各司其职,一家之主无需事必躬亲,同样可以高枕无忧。
这个典故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深远。以管理精细化着称的美国苹果公司有70多位副总裁,每个人都负责不同的领域,比如负责网上苹果商店运营的副总裁,却连网站上的一张图片都无法决定,因为那是图片艺术部门负责人才有的权力,这就是岗位责任的核心精神:岗位与责任的统一。有岗位,就有且只有与岗位相对应的责任。孔子曰:“在其位,谋其政”,就是这个意思。
“南网梦”是要成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电网企业,这要靠走创先之路来实现,进一步说就是要将创先的宏观要求微观化,细化成每位员工的岗位责任,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确自己在创先大业中的角色,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每一次抢修、每一趟巡线、每一次会议,都是在为创先的大厦添砖加瓦,也因此都不能凭习惯随便干,而是要符合标准地干,否则这一砖一瓦就尺寸不合,无法为创先大厦加固增高。创先人人有责,要知其位、谋其政、担其责、成其事。
1 知责 人人都要懂创先
苹果公司副总裁与图片的故事,说的是岗位与责任的统一。创先工作中同样需要岗位与责任的统一。就像每一台变压器都至关重要,没了它就有用户会停电了,哪怕它只供十几户人家。
同理,在创建国际先进电网企业的总目标下,南网30多万员工都有各自的准确定位和需要承担的岗位责任,而且是较之于前更高标准的岗位责任,要求更高、指标更严,不仅要让用户用上电,还要用好电,要尽可能减少客户平均停电时间。这需要各环节各岗位的工作都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相互配合才能实现。
随着创先逐步深入,如何加强基础管理,把本职岗位的活干好、把小事做好,是创先之路上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由此,南网员工人人都有创先的责任,因为人人都是创先工作中的一环,彼此相扣,缺一不可。
广西南宁供电局青秀分局配电抢修班的员工,在公司一没要求二没提示的情况下,靠着走街串巷去“求教访问”各种技术,学会了如何对抢修车后备箱进行改造。此后,每次抢修出车前再也不用在忙乱中找工具了,一切用品都整齐地摆放在后备箱工具架上,加快了出车时间,从而大大减少了客户停电时间。
这种基层创新的动力何在?因为抢修班员工了解创先的要求,明白减少客户停电时间是创先工作的抓手,更知道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去想方设法减少停电时间,才能完成创先对本职岗位的责任要求。
在本报对全网范围进行的“南网梦·创先路”问卷调查中,有33%的员工表示非常清楚创先的概念和要求,19%的员工表示比较清楚,19%的员工表示基本清楚,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员工不清楚创先的内容。
只有清楚创先的概念和要求,才会在工作中时刻想着创先;有创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从实际工作出发为创先服务,用创先的要求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习惯,寻求突破、改进和解决。如此,则说明已经踏上了创先之路。懂得创先,才可能创新。
2 守责 工作中只有标准
每位员工都懂得了创先的概念和要求,也都能够按照创先的要求来进行标准化的工作,就好比射箭比赛,靶心矗立在前,精弓强弩在手,可是否能够命中目标,还要看关键的一点——从目光瞄准到肌肉运动到发力放箭之间的各个环节是否合作协调。
南方电网有30万员工,涉及电网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电力营销、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工作,将创先的要求融入每一个岗位职责之中,同时还需建立机制,将创先责任固化——岗位责任为何、是何标准、是否完成、如何考评等一一呈现,并梳理出不同岗位之间该如何围绕共同的创先目标协同作战。
近年来,公司通过统一组织架构、统一配置标准、统一岗位分类、统一岗位归级、统一岗位命名规则、统一岗位说明书、统一职业发展通道(简称“七统一”),并以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管理为主线,通过加强责任管理,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教育培训与人才评价体系、更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市场化用工机制(简称“四保障”)逐步形成了岗位责任管理体系。
今年4月初,公司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责任制建设的目标和具体任务要求。
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各级组织的岗位说明书编制完成率及岗位责任书的签订率达到100%,并形成了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这是公司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将创先要求融入岗位责任的体现。
同时,发源佛山供电局的“两册”,从基础管理的角度对创先要求做出回应。明确岗位责任制是管理提升的重中之重,赵建国董事长曾说,管理创新就是要固化流程,就要把每个岗位、每一天要做的事梳理出流程、标准来。“两册”建立了“界面清晰、权责明确、制度规范、运转高效”的运作机制,是管理创新,更是落实岗位责任的具体体现。
创先工作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首要的是明确进度,对自身与创先工作目标的差距进行梳理。赵建国曾说:“创先工作归根到底,还是靠人。”对人力资源状况的细致考评有助于了解创先工作的短板所在。
2012年,贵州电网公司进行了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工作。评价合格1287人,不合格157人,合格率89.7%。评价合格率较2011年的76%提高13.7个百分点。评价工作可以提升员工技能,也是为创先工作培养中坚力量。
正是“两册”、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等机制,在各自领域和层面上保障了岗位责任与创先工作的无缝对接,并实现了有章可依、有迹可循、可评可考,确保创先的大目标在细化为微观的岗位责任后也能实现闭环管理,不落后、不拖拉。
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地,要以创先工作为载体,以职能战略和子战略为承接,构筑连通顶层设计与基础管理之间的桥梁,从而使更高标准日常工作的各项标准,成为每一位员工在每一项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明确岗位责任与创先的关系是关键。
创先事大,需南网上下众志成城,仍不可朝发夕至,唯有明确责任,牢记于心,则大事可成。
3 尽责 尽要靠机制固化
为什么要用创先的要求重新审视工作内容和习惯?通过多年的创先实践,南网员工已经能够转变观念,以服务客户为工作中心内容,但依赖工作习惯的现象还有所存在。
5年以前,没人能够想象,供电局员工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群的对讲功能开会、发布抢修指令、远程协助,甚至发送安监违规现场照片;也没人能预知,可以只需使用平板电脑依次填好作业表单,就可以完成很多配网生产作业内容。
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给电网企业中原本科技含量并不高的配网运维等已经、正在或即将带来巨大的变革。这也是国际先进电网企业需要做到的——用科技创新来提高运营水平。在此背景下,曾经口传心授的工作习惯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电网企业的更高需要,要创建国际先进电网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将创先的要求通过标准化、制度化、定量化的表单形式固定下来,并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内容。
以创先的要求重新审视,没有习惯,因为习惯因人而异,是靠不住的,工作中应该只有标准。创新标准、接受标准、实践标准、改进标准,也是创先工作中每个岗位的重要职责之一。
深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主任王玮,就是用标准化的制度管理来实现创先工作要求的。他以设备“六个维度”管理原则寻求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的平衡,建立针对设备运行年限、质量、重要性、特殊性、家族缺陷史、设备负载等6方面因素为核心的设备管理模式,提升安全生产和创先工作质量;推行“日常巡视+特殊巡视+专业巡视+监察性巡视+专业检测”的变电巡视模式,并创新性地采用人为在设备区域定向设置特定缺陷的“缺陷定向巡视法”,提升变电人员的巡视效能。
经过标准化管理,变电管理二所实现2012年全年安全生产的良好纪录(自该所成立后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000多天),并取得深圳供电局2012年年度绩效基层单位第一名的好成绩。
赵建国在谈到创先工作的内涵时曾说:“创先是更高标准的日常工作,就是要让日常工作规范起来,把上级的要求、制度、标准、风险管理等都固化到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中,这是打基础的工作。”标准化地工作,是岗位责任,也是创先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本报记者 关飞)||||
岗位之魂在责任
一位营销技能高手的创先历练之路
有了手机之后,很多人的记忆力开始下降,因为不需要记住,想要什么,翻开手机搜索就能找到了。但有很多人的工作是不能靠看下手机就解决问题的,比如广西电网崇左供电局的秦钺,他必须要靠惊人的记忆力。
责任心练就“活地图”
作为客服中心用户服务班班长,秦钺几乎是一个传说中的“活地图”,对于供电区域内的每一根电杆、每一个开闭所、每一处分接箱,包括所有小区表箱、9700多户电表分布,他都了如指掌。
其实这些本属于营配信息集成的范畴,但在目前营配集成工程尚在进行未完成的情况之下,只有靠人脑来追赶电脑。唯有如此,才可能为客户报装用电提速。2010年9月,“八大小区”开建,必须要在两个星期内送电。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够,恰恰是秦钺这个“活地图”发挥了作用。那段时间,他总是天刚亮就出门,凭借对接电设备地理位置及分布情况的烂熟于心,他总能以迅速地为设计方案提出建议,接哪基电杆、哪个开闭所、哪个分接箱是最佳的,避免了无用功和走弯路,大大节约时间。
惊人记忆是如何炼成的?在报装现场勘查时,秦钺就会记住装表位置和接点点;验收时,他会拿着配电布置图,逐条线路、表箱、电表地核对;每月抄表,逐户地手抄,就会对电表分布记得清楚。即便是平时骑车、散步时,他也会注意周围用户的信息。
在“更高标准的日常工作”与信息化等硬件条件支撑不足的情况下,本着对岗位工作负责的态度,用头脑风暴去补齐现实的短板,这正是岗位责任制的另一种普遍存在。
正是有干一行就爱一行、爱一行就钻一行的责任在心,秦钺对每一个工作细节都不放过、不含糊,身在营销工作岗位,他不但学计量、学法律法规,甚至连语言表达能力也学着去提高,责任感成为他不断提升自我要求的动力所在,这让他在2008年进入供电局之后短短不到5年时间,就成为了2012年南方电网公司“同心杯”营销技能竞赛的“状元”。
岗位责任,让你无法视而不见
秦钺总是将“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理念简化为自己最朴实的语言说:“自己说好是没用的,客户说你好,才是真的好。”他把创先工作的千头万绪,简化成了自己岗位上的最直接、最容易理解、最好执行的标准:让客户满意。
2011年除夕夜,正在吃年夜饭的秦铖突然接到通知,龙峡山小区一用户家里因保险烧断造成停电,而小区电工已全部放假过年。秦钺立马赶去抢修,在检查电表故障的时候,秦铖发现这家对门的电表也存在异常发热烧焦现象,便走访该户主询问用电情况。“我说怎么今晚电压老不稳,灯忽亮忽暗的。”邻居户主才感觉今晚家里的用电有些不正常。
于是,秦铖将相邻故障电表一并处理,查询户号、更换故障电表、临时提供100度电量……晚上21点40分,两家用户的电表才终于恢复正常。有人说,你本可以修完一家就回来,还能赶上吃个年夜晚,对面那家又没报修,可以当作没看见,可是秦钺做不到,因为那是他的岗位责任所在,如果对面的用户在春节期间突然断电,秦钺也会觉得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尽责,无法自谅。
责任感,是教人立足本岗位、用更高标准来审视自身日常工作的动力和根本,有了责任感,就不会在创先工作中找理由、找借口,而是找方法、寻路径。也正是责任二字,成就了秦钺这个最年轻的营销技能“状元”。(本报记者 关飞 通讯员 周平)||||
岗位轮换 责任不变
从一个普通员工身上看“岗位与责任的统一”
郑耀南是中山供电局旗乐巡维中心的站长,今年48岁的他,在供电局从事变电运行工作已经30年了,从最初的普通值班员,到后来的值班长,变电站站长,再到巡维中心站长,中山站、三乡站、逸仙站、旗乐站,工作的岗位和变电站一直在变化,他可以始终根据岗位身份的变化,迅速地自我调整,以适应从生产者到管理者的转变。
30年过去了,他这一路留下的,是只有行内人士才能读懂的数据:个人安全无责任事故日超过10950天,操作无差错累计293089项。这是他一直用最高标准来要求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过万工作票,记录尽心尽责
1982年,郑耀南毕业后受一辈子为供电工作的父亲影响,选择当了一名变电站运行值班人员。从这一天起,他就与变电运行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30年。无论是在80年代的中山第一座220千伏枢纽变电站中山站,还是在中山局首座220千伏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工程的建设中,都有他的付出,他的足迹遍布中山三分之一的镇区。
变电运行工作清苦而枯燥,运行技术要求高,安全生产责任重。但郑耀南没有动摇,秉着对供电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他兢兢业业、30年如一日地守护着他的每一座变电站。2008年,在中山首座220千伏数字化变电站——三乡站数字化改造工程中,工期紧、风险大、任务重,要求3-5天完成一个间隔改造,每个间隔的停电、启动送电都是这样的模式:下午4:30停电操作,凌晨6:30复电操作,早上8:30又继续下一个间隔的停电操作,还要办理现场工作票、监督现场施工安全……
这样的工作持续了9个月,连施工队都坚持不住,要求停工休整,然而郑耀南却不能休息,他要修编运行规程,同时为工程竣工复电做准备……30多年年的运行生涯中,郑耀南凭借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发现、排查了多起不利于设备运行的安全隐患。其中主变漏油、刀闸过热等较为紧急的安全隐患多达数十起。经他办理的工作票无一重大失误,过万次的操作也准确到位,他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责任和务实精神,体现在日常每一个细小的工作环节,体现在每一次运行操作和维护之中。这过万张工作票也记录了他对岗位责任的坚守。
变身管理者,该如何履责?
对郑耀南来说,小小的变电站就是他的世界,他自豪地说:“我30年都住在变电站里值班,变电站就像家一样。”对变电站,他比对家还熟悉,站内的每一个设备、每一根导线、每一颗螺丝钉都了如指掌,说起来如数家珍。但作为管理者,仅仅对设备熟悉是不够的,站长的岗位责任要求他必须向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转变。
如何管好自己的团队,带领出由一支具备过硬运行技能、高素质的员工组成的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专业运行队伍,是郑耀南在班组管理中的思考核心和长期目标。他认为,“管”人要先学会“爱”人。他爱他的变电站,爱他的运行团队里的每一位员工。他常说:“安全,永远是变电运行的首要任务”,他带领着他的员工把安全放在维护人的生命和设备健康的角度去考量,为设备、为人创造安全的运行环境……近乎苛刻的要求,让他和他的运行队伍创下了30年安全运行无事故的不凡记录!
同时,正是源于对创先工作要求和岗位责任的明确,他对如何做好安全培训也进行了创新性的思考。
郑耀南在组织安全学习时提出,要从理性上真正理解每一项规程的要求,采取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他认为,安全教育不应该是规程枯燥的条文堆砌的“框框”教育,每一条规程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每一项安全工作制度也不仅仅是安全要求,同时也是技术要求的浓缩和精髓;对设备巡视制度,他灵活地套用中医学里的“望、闻、问、切”,对设备进行巡视把脉,提高巡视技巧……
他还根据员工们各自不同的秉性合理地分配工作,人尽其才,在他看来,人都有可发掘的长处;他知人善用,了解班员的业务特长和性格特点,合理进行劳动组合,注重新老搭配、个性互补、技术互补,以取长补短、和谐相融……
创先工作不是一时之事,也不是某几个岗位之事,而是所有岗位、长期以来的工作要求,只有在不同岗位上,都能够明确本岗位对应的责任,岗位与责任相统一,共铸创先! (谭茂茜 邱然)
要正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问题,谁都不习惯被管理,所以要落实好责任制,持之以恒不断改进,才会形成规范干事的文化。
标签:深度报道,创先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