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四川农电调查一:从摸清田间地头的“家底”做起

作者:刘文硕 吴小秋 陈倩  2013-11-20

回顾之前进村串户,梁勇感觉像拍电影。

“汪汪”,狗吠声响起,已经进入院子的同事“嗖”地跳了出来,双腿急蹬往回跑,口中大喊“快跑”。他愣了愣神,转身开跑。“汪汪汪”,狗叫声再次响起。他转头一瞧,正见一只土狗从村民院中蹿出。

紧急时刻,恰有老乡出现,帮忙喝退了土狗。几人惊魂甫定,跌坐地上,痛定思痛:“下次进门前一定要先吼一嗓子——养狗没?”

虽有大狗阻路,几人转而跟在老乡身后,小小翼翼躲过土狗,成功进入村民家中。

查看保险丝,铜质的,没问题;开启电灯,亮度正常;打开电视,播放流畅。最后启动饲料机,“轰轰轰”,灯泡突然变暗,电视立即关机,机器轰鸣几声后熄火。

“松林乡明郎村四组陆文辉,台区供电末端,电压低。”梁勇做完记录,向村民承诺,“情况如实上报,很快就能解决。”

几天后,供电变压器容量被扩充,陆文辉家的用电问题得到解决。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供电公司员工梁勇的曲折经历,如今正在频繁上演。在四川的偏远农村,有一群人尝试从办公室走出来,走进村户,帮助解决农村用电问题。

这种方式被称为“包片进村”。通过了解农电家底,解决农电问题,最终为四川乃至全国农电管理探索出一种可复制的管理模式。

很多人对这项工作充满期待。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希望,在国网眉山供电公司“把农村供电服务和供电所管理抓好抓实,抓紧抓细,抓出经验,在省公司推广”。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刘勤期待这项工作能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打造平安中国的有效载体。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承载重托,“包片进村”承载期待。

近日,记者深入眉山市各个区县,实地求证“包片进村”的进展与成效。

坐着板凳听抱怨

设州置郡历时1500余年的眉山,成为地级市的历史只有13年。年轻意味着活力,也往往代表积累不足。几天时间里,记者行走于仁寿、青神、洪雅各县,途中,多遇到不平的公路与仄仄的小路,新建或正在改造的道路遍布各处。

与公路同样属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农村电力,是否也面临相似的情况?当前的农村电力供应体系,能否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供电员工说,这也正是他们迫切希望了解的问题。

事后看来,对上述问题的求解,实际上成为开展“包片进村”的重要背景。

相关区县供电负责人表示,“包片进村”开展前,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支撑,但大家都感觉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改变。

问题在于,这种改变与农电管理的因果关系没人清楚,现有农电体系是否适应这种改变没有理论论证,2011年第三轮农网改造是否满足了农村用电需要亦没人敢打保票。

“都说电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农电问题上,我们心中没底。”时任国网眉山供电公司总经理陈云辉说,“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解决。”

契机随着平安中国、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出现。他们发现,完全可以平安中国、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的要求为指导,寻找“解决农电问题”的途径。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平安中国强调,一头连着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平安中国建设的关键。”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的逻辑是,两项活动均要求改善民生,弄清农电问题也要问问农民,为什么不来一次全面的进村大行动?

5月31日,“包片进村”工作在眉山全面铺开。

“包片进村”分为“包片”和“进村”两部分。“包片”是对供电所内部管理水平的自查自纠,“进村”则是面向广大农电客户,倾听声音,掌握诉求。包片是进村的基础,进村解决问题则是最终目标。

相关人员证实,当天启动大会上,“走进每一个供电所、每一个村户家中”被特别强调,“全面、深入、真实、彻底”被特别提及。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遵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平安中国要求,发出“走遍每家每户”的豪言壮语,是否落到实处,产生效果?

为验证“包片进村”工作是否真的达到了“为民务实”的标准和“保障民生”的要求,9月下旬,记者决定到张场镇河湾村进行调查。

河湾村位于丹棱县偏远地区,距县城20公里、眉山市区50公里。这里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神经末梢”。记者从眉山市区出发,车行40分钟后下省道,进入只许两车双向行驶的乡村公路。在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上驱车20分钟,最终来到河湾村。

到达河湾村时,正看见一群人聚在一家农户门前,说着什么。走上前,发现几名身穿白色衬衣的人坐在10厘米高的小凳上,正和身边围拢的20来个村民交谈。

“打雷下雨天会不会停电?”

“不会。我们会把电器都关掉,怕被雷击中烧了。”

“对,这还是村电工告诉我们的。”

“那交电费的时候挤不挤?”

“不挤的。”

“每月有10多天可以交。”

“我们两天一次去赶集,我们错开赶集时间去交费。”

看起来,应该是几名供电员工正在进村串户。

记者问身边一位妇女:“他们是第一次来吗?你们就没有什么用电上的问题?”

“他们不是第一次来。以前我们有一些用电问题,比如电压不稳,以前煮两碗米有时候要8个小时。但是他们上次来了之后就都解决了。”

“上次来的时候,他们也是在这里,所有人一起坐在小凳子上,专听我们的批评和抱怨。”

村民们告诉记者,几名供电员工来了之后,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远处那台变压器是新换的,打米机能正常用了,粮食作物灌溉用电也能保证了。剩下不能解决的,供电人员说明了原因,村民表示理解。

“老百姓是非常淳朴的。你让他感觉到好和温暖,他也会对你好,让你感觉温暖。”记者随后采访张场镇镇长顾建峰时,他感慨地说,“从一名基层公务员的角度看,‘进村’拉近了供电企业、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维护了农村稳定局面。”

摸清农电问题所在

“包片进村”为解决农村用电问题而生,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彻底认清问题。国网四川电力认为,对农电问题认识有多深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助力平安中国的态度就有多坚决。

农电管理历来被看做是我国电力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农村电力线路点多面广,农电技术支撑力量不足……很多人认为,正是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了如今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

问题在于,既然对农电顽疾早有认识,为什么多年来都未能解决?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班子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系统、全面、深入地走进最基层。农村很大,问题多样,同样的问题可能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甚至相邻的两个村、两户村民,都会有不同的用电问题。

“包片进村”的开展,恰恰开辟了这样一条路,让他们全方位、全覆盖、系统化地了解农村与农电管理,能够“真的走到最基层,真的与村民进行深入交流”。

原本一团麻的农电管理问题一下子理出了脉络,供电员工很快看清了农电的根根底底。当这些根底一一呈现眼前的时候,他们无不感到震惊。

他们震惊于农村线路之复杂,供电末端低电压问题之突出。以仁寿县为例,区域范围内光是低压线路就有2.7万公里,台区3153个。国网眉山仁寿供电公司总经理曹刚苦恼地说:“原来还打算自己都一一走遍。后来一计算,就算我拿5年时间进村户,跑线路,我也跑不完。”

记者发现,低压线路过长多少与眉山农村的散居方式有关。傍晚时分,记者在靠近仁寿县城的山上向下望,山坡上分散着一户户人家,户与户的距离保持在50米以上,灯光亮起,满山便星星点点,如同星光璀璨的夜空。

散居方式进一步导致供电半径过长,使得供电末端电能质量成忧。曹刚说,他到一个村子走访时,曾亲自测试了一户人家的电压。正常情况下测试,电压200伏,碾米机一开,电压立刻跳到57伏。

“57伏是什么概念?电灯泡就相当于烟头那么亮啊。”曹刚说,“我的脸刷地一下子就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们震惊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需要改变供电服务模式与之适应。国网青神县供电公司书记黄培说,他们走访农村时发现,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现象明显,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打工,留下“386199”(“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人)。与此同时,家用电器急剧增加,用电需求大幅增长,特别是春灌、春节的时候。这意味着,传统的农村供电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

时近傍晚,记者跟随黄培走访了新平村一社。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孩子站在村中的灌溉渠旁,不远处的黄豆地里,一位老年女性弯腰忙碌着。30分钟时间里,记者没有看到青壮年男性。

“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黄培说,“据我们分析,外出打工者可能对家里人心存愧疚,便更加热衷于买一些家用电器带回来。”

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印证了黄培的话。他指着不远处自家的二层小楼说,家里的电器包括电冰箱2台、彩电2台、空调2台、电动自行车2部、电饭锅3个、自动麻将机3台。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正向城里靠近,这与多少人外出打工没关系。”一社社长李志安说,“现在电力能满足需要,但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未来就难说了。”

他们震惊于农电资金缺口之巨大,依然是制约农电发展的核心因素。供电员工说,在包片进村时,对于发现的问题,只要不涉及大量资金的,他们能解决的就立即解决了。正是依据这一原则,在截至9月底发现的1264个问题中,已有826个得到解决,占比近七成。但是,剩下的问题,其实才是真正的大问题,没有资金就没法解决。

供电员工告诉记者,低电压问题是此次进村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但解决低电压问题,需要大量资金。

国网仁寿县供电公司曹刚算了一笔账,改造一公里低压线路成本是6万元,光是仁寿地区的2.8万公里低压线路,就需要近17亿元。

而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除彭山县靠近县城的农村地区农电投资与收益能实现持平外,其他地区的投资都是亏本的。

“我们正采用综合统筹的办法解决这些顽疾。但资金肯定是核心问题,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最终还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党委书记金富怀说。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杨迎春表示,这些课题都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特征。比如关于低电压,它是动态问题还是静态问题,有多大比例是无需大量投资就可解决的。进行细致研究分析和攻关后,就能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具备向其他地区推广的条件。

不怕揭自己的短

“数清农电的家底。”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做出这个决定或许比开展这项行动更考验决心。无需怀疑,被看成沉疴痼疾的“农电家底”中肯定坏消息更多。

“开展‘包片进村’,揭自己的伤疤,你们真的敢揭吗?”在各区县采访时,记者问基层供电单位负责人。

他们的回答是:犹豫是有的,因此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斟酌一下用语,然后向上级领导汇报。但是,上级领导的坚决态度和稳妥的做法,让他们打消了所有顾虑。

这里的上级领导主要是指国网眉山供电公司领导层。

而国网眉山供电公司领导班子认识非常统一,从工作一开始,大家的态度就是坚决的。要求每一个员工都拿出勇气,找出问题并改正它。有问题藏着掖着,骗不了谁,最后终究会完全显现出来,还会带来更大危害。因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为民务实清廉,要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不但要改变工作作风,也要转变思想意识。必须要有不怕揭短的觉悟和决心。

要了解短处,需要听到实话。为了鼓励大家敢于说实话,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他们明确规定,“包片进村”发现的问题不予处罚。他们还经常跑到一线供电所和农村,找基层员工、村民聊天。

勇于揭伤疤的精神,最终促使“包片进村”重点发生转变——从进村转为包片。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杨迎春说,在发现已有问题中的70%可由供电所解决后,大家开始反思,为什么能解决却没有解决?肯定是自身出了问题。

因此,工作开展几个月后,国网眉山供电公司进行了一次纠偏,要求所有供电所拿自己开刀,梳理和解决自身管理问题、员工作风问题。

“我们知道这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但是更明白这项任务必须开展。”杨迎春说,“不去做,农电管理体制机制就跟不上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努力就失去了意义。”

创造回应整体诉求新途径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用心良苦地去了解每一个村民、基层员工的感受,去发现农电问题,效果是明显的。但采访的深入,让记者产生一个新的疑问,个人的愿望是零散的,如何确保对个人愿望的满足也是对整体诉求的回应,使得这项工作让每一个人满意的同时,还能满足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在洪雅县菜地坎村,村民王绍珍站在租用的店面门前,看着抄表工查抄电表。电表箱外盒上写着“0062036030”“706048”,分别对应着用户号和表号。店面前方不远,偶尔有学生从两所职业技术学校进进出出。

国网洪雅县供电公司工会主席刘文忠来到这里,问王绍珍对供电的意见。她说:“可千万不要停电,万一冰箱不能用,我的雪糕化了就卖不出去了。”

难道这里经常停电?她摇摇头。原来,前几天晚上,附近一台变压器坏掉了,她便着急起来。抢修人员连夜抢修,一直忙到夜里零点。来了电,她才放下心来。

刘文忠感慨地说,每一个村民的愿望都很简单,但这些简单的愿望汇聚在一起,却给了我们很大压力。“‘包片进村’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百姓需求,但从每个人的需求演变为农村整体用电需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他的感慨不难理解。整个眉山农村供电区域人口200多万,很可能每位村民都有独特需求,个性化的要求是否能代表整体要求?

针对这个问题,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在实践中同样形成了一套可行的方法。记者发现,这套方法的基本流程是:各县公司根据自身优势,想法设法收集农村用电基本素材,整理后上报市公司;市公司再次进行整理,将村民的诉求、发现的问题归档整理,并划分为供电所解决、县级公司解决、市级公司解决三级层次;最终,将典型问题提炼出来,总结出十大典型课题。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认为,这一流程,保证了市级公司层面上“十大课题”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保证了供电所层面能够回应每一种个体诉求,保证了“眉山百万农户的用电梦,有能力一一实现”。

在这一流程中,各县公司各显神通,收集农村用电基本素材的做法充满趣味性。

刘勇是国网青神县供电公司线损专责。他拿着一叠调查问卷,跑到西荣供电所所辖村庄,找农户做调查。他比划着问卷上的问题告诉记者,问卷回收后,他们将对数据进行录入,然后制成雷达图,对用电方向进行量化分析。

“这是科学的分析方法。”刘勇笑着说,目前,他们已经基本确定了7大类用户类型。

国网彭山县供电公司则创造出变压器三色管理方法。党委书记朱才富解释说,该方法将变压器三相标注为黄绿红三色,并明确每一相接入的用户数。这为日后调整负荷不平衡奠定了基础。

由市级公司确定大方向,县级公司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尝试,这种方式使得“包片进村”既能深入下去,又能提升上来,成为生机勃勃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下,村民的个人愿景也有序凝聚成整体诉求。这个体系下,供电切实成为“一头连着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连心桥,成为实现平安中国的重要力量。

目前,“包片进村”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十大课题成果也即将出炉。

无需等待最终结果,这项工作已经获得村民和政府的肯定。

张场镇镇长顾建峰说,从他个人的感觉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大幅增长,现在进入了农村用电矛盾凸显期。用电设施老化与用电需求增加的矛盾,用电服务提升与用电满意度标准提高的矛盾,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顾建峰说:“一个‘包片进村’,让供电企业、政府和群众更加贴近,让矛盾得到缓解和解决,我们对此十分欢迎。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诠释,我们已经计划在镇里开展类似活动,希望电力的‘包片进村’能和我们的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造福百姓。”

对于国网眉山供电公司而言,他们也对“包片进村”寄予极高期望。该公司员工说,期待刚刚开展的“包片进村”成为电力和农村居民的连心桥。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领导班子确信,“包片进村”看得见的成果,就是让父老乡亲真正用上高品质的放心电、满意电,就是让细致周到的农电服务无死角地渗透到田间地头、家家户户。

来源:英大网

标签:四川农电,调查,田间地头,家底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