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四川农电调查二:“3210”模式活力绽放

作者:陈倩 刘文硕 吴小秋  2013-11-22

袁顺穿戴好蓝色工作服,走进备品备件仓库,看着眼前方桌上一堆古古怪怪的东西。

一台14寸大小的台式电脑,一个前端闪烁红光的扫描射枪,还有一个释放蓝光的指纹识别仪。

袁顺用鼠标点击电脑屏幕,发布一些指令,然后匆匆跑出门外。几秒钟后,他取回一只蓝色安全头盔,把它放到桌子上,拿起红外射枪,扫描。扫描结束,袁顺阅读了一遍屏幕中出现的新信息,随即翘起大拇指,对着指纹识别仪上发射蓝光的位置,用力按了下去。此时,电脑屏幕上显示“领用人袁顺,身份确认”的信息。

稍后,他掏出手机,用手机替代红外射枪,重复了一遍流程。屏幕上再次出现“领用人袁顺,身份确认”的信息。袁顺终于露出笑容,“安全工器具广域管理系统功能正常,可以使用了。”

袁顺是国网眉山彭山县供电公司的一名年轻员工。虽然是一名入职时间并不算长的年轻人,他却在“包片进村”中承担起了重要职责——参与开发广域管理系统,一项为提高农电工器具管理效率而设置的课题。

袁顺说,正是因为“包片进村”在管理方式上的大胆创新,像他一样的年轻员工才有机会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

时任国网眉山供电公司总经理的陈云辉表示,开展“包片进村”是提升农村用电管理的重要探索,它在工作模式、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打破了以往惯例。“包片进村”所确立的管理创新体系,是实现“包片进村”既定目标的重要保障。

“包片进村”创新了哪些管理方式?这些创新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包片进村”?管理创新的实践给眉山带来了什么?记者决定寻找答案。

“包片进村”的核心原则

在国网眉山仁寿县供电公司办公楼,20面展板依次排开,陈列在二楼展览室。每有访客前来,工作人员就会领客人至此,讲解展板内容。

展板讲述的都是“包片进村”的故事。记者看到,在第三面展板上,3、2、10几个数字构成了一条清晰脉络,简洁却引人关注。

国网仁寿县供电公司总经理曹刚解释说,“3210”看起来简单,却是“包片进村”的核心思路。“它是‘包片进村’中形成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这个思路最早由国网仁寿供电公司在试点过程中创造,并最终被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确定为县公司层面开展‘包片进村’的核心原则。”

在试点开展“包片进村”初期,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对于“包片进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虽然目的(解决农村用电问题)清晰,路径(走遍百万农户)明确,但究竟如何实施并不十分清楚。

他们遇到了几个问题。第一,市县级公司领导只有几个人,员工只有那么多,如何能尽快走完每家每户,并且把每个人的意见都反馈上来?第二,基层供电所是服务百姓的前沿阵地,了解村民想法的同时,又该花多少时间走进基层供电所?第三,走访的村民越多,反映出来的问题必然也越多。当问题纷至沓来,如何不造成混乱?

对上述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最终促成了“3210”的诞生。

“3”是指三个主动、三个层面、三个提高。“包片进村”的出发点——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主动适应农村客户新需求,主动作为包片进村;“包片进村”的实施方式——市县级公司“包片进村”,供电所“包片进台区”,片区“包片进农户”;“包片进村”的目标——提高供电所安全供电水平、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和提高规范管理水平。

“2”就是“包片”和“进村”两个抓手。“包片”是为了切实加强供电所内部管控能力,“进村”则是跟踪督办农村供电管理和优质服务。

“10”则是指重点调研农电管理当中存在的方向性、倾向性的问题,总结、提炼出10大课题。

通过“3210”工作模式,“包片进村”开展初期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

该工作模式提出,“包片进村”的实施方式是市县级公司“包片进村”,供电所“包片进台区”,片区“包片进农户”。意即市级公司和县级公司领导走进村里,随机抽查部分农户的用电问题;基层供电所员工走遍每一个片区,进行随机抽查;每一个片区的供电人员,则须把负责片区内的所有农户都访问一遍。

最早试点这一工作模式的国网仁寿县供电公司总经理曹刚表示,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可以使供电员工的走访覆盖到每一户村民。

该工作模式还提出,“包片”与“进村”同为抓手。这就斩断了供电员工开展工作时出现思维偏差的可能性——没有哪一方面不重要。

“简单理解,包片进村等于包片加进村。”在“包片进村”动员会上,陈云辉强调说,“包片是基础,进村解决问题是目的。基础薄弱,供电所管理上不去,进村发现的问题就没法解决;进村是对供电所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检验,不进村,包片就没了意义。”

“包片”,就是对供电所内部管理的系统检查、评估和规范。意在对供电所各管理流程环节、党风廉政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摸底,促进供电所内控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进村”是通过对乡镇和客户的实地走访,倾听广大农电客户声音,有效解决农村安全供电、供电质量、优质服务等问题,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据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员工介绍,对“包片”与“进村”地位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番曲折。

工作开展初期,大家普遍更加重视“进村”,认为这才是深入农村、接触农户的关键环节。这段时间,市级、县级公司领导一直利用周六、日时间,走进农户家中,了解农户实际需求。

不过,他们渐渐发现,进村发现的大多数用电问题,都是供电所层面就能解决的。“70%的问题供电所可解决,但为什么没有解决?说明内部管理还是有问题的。”

因此,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开始纠偏,加大开展“包片”工作的力度,“不给自己任何退路,直面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杨迎春说,因“包片进村”而实现的“3210”工作模式创新形成了立体体系,它让员工真正深入农村,使“包片进村”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供电所、每一个村和每一个农户。

两代员工行动起来

阳志明是眉山三新电力服务有限公司综合部主任,年过半百的他从事农电工作30多年。在“包片进村”工作中,他跑到眉山市东坡区下多个村庄,了解农村用电难题。

阳志明到农村了解工作的时候,20多岁的青年员工王海也没闲着,他被派往眉山市青神县农村走家串户。王海是国网青神县供电公司营销部计量班接线工,入职刚一年。

在这场轰轰烈烈开展的“包片进村”中,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的两代员工都行动起来,一起走到基层一线,了解农电实情。

记者发现,新老员工齐参与,不是偶然,恰是“包片进村”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创新之举。

相关资料显示的“包片进村”组织架构是,市公司层面,成立1个领导小组和6个督导小组,由市公司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后备干部、优秀党员、青年员工组成。县公司层面,成立工作小组,各小组人员采用“1+1+1”的新老组合方式,即一名领导干部任组长,一名党员为骨干,一名新进大学生团员青年为资料员。领导干部牵头,党员作为支撑,团员青年是后备军。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市公司层面,还是县公司层面,都注重了新员工与老员工、领导干部和一线员工的搭配。

在开展“包片进村”工作过程中,国网眉山供电公司考虑到两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是领导班子成员毕竟是少数,无法全过程跟踪“包片进村”的每一个角落;二是他们坚信这是一项长期工作,如何保证工作开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需要深思。

国网仁寿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邱学良说,该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有6名,6人要跑遍18个供电所辖区的60个乡镇、44个小区、588个村,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

国网青神县供电公司总经理王朝平说,很多农电问题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低电压问题,一个村子今年的电压够用了,明年就可能因为经济发展导致低电压现象出现;明年安装了新的变压器解决了低电压问题,同样无法保证后年再出现相似问题。

基于上述思考,国网眉山供电公司领导认为,有必要让企业各个层面的员工都认识“包片进村”的重要性、熟悉“包片进村”的具体流程。特别是年轻员工,更应该让他们看一看农村用电实际。

王松是国网仁寿县供电公司的一名青年员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前后11次走进42个村庄,每次都是带着低沉的情绪回来。

“进了村才知道农村客户对我们的期望有多高;进了所,才知道有多少紧迫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王松说,每当他们为村民解决了问题,村民对他们表达感谢时,他们的心中就生发出一种既自豪又羞赧的复杂情绪。

王松说,经过这一次的锻炼,他相信自己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种,都不会忘记,在他身后的广袤农村,还有许许多多用电问题值得他去关注。

制度创新让农电问题一网打尽

一项举措取得成功离不开与之配套的制度。“包片进村”作为一个专挑农村用电问题的工作,开展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发现了一大批问题。亟待处理的大量问题,催生了“包片进村”的又一项管理创新——制度建设创新。

制度建设创新内涵丰富,问题整改、标准化手册制定、工作流程再造等皆在其列。其中,最让记者关注的,是“A+B+C”问题分类制度。

这是一项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的制度。国网眉山供电公司按处理难度,将问题分为A、B、C三类。A类问题是指需省级公司或市级公司才能解决的问题,B类问题就指县级供电公司通过资金调配可以整改的问题,C类问题则是指基层供电所可以自行整改的隐患。

为何分为这三类?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面对记者提问,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几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里,身着制服的供电员工站在专用梯子上,为村户更换保险丝。

第二、三张照片是对比图。前一张照片里,供电员工提着工具箱,从一间破旧的屋子里走出来,屋檐低斜,屋门无锁;后一张中,房子实现大变样,不但窗明几净,有了门锁,还挂上了“国家电网”的绿色标识。

第四、五张照片还是对比图。前一张拍摄的是一排歪歪斜斜的木杆,顶着几条新电线,伸向远方的村庄;后一张拍摄了同一地方,不过,所有木杆都变成了挺拔直立的水泥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这几张照片里就能看到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将问题分成A、B、C三类的原因。

在农户家中发现铝质保险丝,这是一个小问题,资金不大,供电所就可解决;基层供电所的房屋几成危房,这是一个有点大的问题,不过县公司完全可以拿出资金进行修理;某村庄外的10千伏线路需要改造,这是一个大问题,没有市公司甚至省公司的资金拨付,基本上是无法完成的。

“从投入成本的角度看,问题无外乎这三大类。”工作人员说。

“A+B+C”问题分类制度由此做出规定:A类问题一般涉及资金额度大或政策很强的工作,如整个低电压台区的线路改造、10千伏配变延伸等,一般由市公司以上层面解决。B类问题涉及的资金额度,供电所层面无法解决,但县级公司自身有能力解决,如小范围的电杆、导线更换,配电房的整治等。C类问题包括通道砍伐、电杆校正、配电房卫生等小的问题和隐患,供电所可自行处理。

国网青神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牟志勇说,C类问题占发现问题的70%以上,B类占20%,A类占10%。“但是,在各类问题所涉及的资金上,比例恰好颠倒过来。即解决A类问题需要的资金占至少70%,C类10%不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区县公司普遍认为,“A+B+C”的问题分类方式“很有用”,它将原本凌乱的农村用电问题理出脉络,有利于问题最终解决。

他们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四川全省110千伏及以上电网的投资建设速度很快,眉山地区也受益颇多。像洪雅县,主干电网电压等级就从35千伏提高至110千伏。但是他们通过问题归类后发现,即便改造了主干电网,如果农村地区的支线电网基础薄弱,那主干电网对农村客户的惠及仍然有限。

“这就像通过水管送水,就算你把主管道直径扩充到10米,可客户家门前的一段管道还是玻璃瓶口粗细,水还是过不来。”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党委书记金富怀说,“这说明,主干电网改造规划必须得和支线改造规划衔接起来。”

国网眉山供电公司还由此引申出另外一个结论,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既要不断争取更大更充足的资金投入,还要用好用活现有资金。把现有资金分配好,利用最大化,同样能带来不小改观。

通过几天的调查采访,记者发现各县供电公司对“包片进村”所创新的工作模式、机制、制度等,都持较为正面的评价。他们认为,解决农村用电问题非一朝一夕,“包片进村”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想要工作长久做下去,不变样,就必须要建机制、建制度。有了机制保障的“包片进村”,才能牵住提升农电管理的“牛鼻子”。

时任国网眉山供电公司总经理的陈云辉最后对记者说,农村经济和社会在发展,供电管理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不能脱节。他希望“包片进村”工作所承载的这些管理创新,能够创造出一种长效机制,使得农村供电管理可以紧紧跟住农村发展。

相信,这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望。

来源:英大网

标签:四川农电,调查,3210模式,活力绽放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