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工,真是谢谢你,这个月用了你教的温度时段设置,用电量又降低了!”11月15日下午,国网新疆电科院节能服务公司对乌鲁木齐市5所学校的电热采暖工程进行回访,刚来到第121小学,负责学校电热采暖控制系统的柏老师就兴冲冲的迎了上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清洁能源
揭掉城市“黑帽子”
在蒙古语中意为“优美的牧场”的乌鲁木齐,曾一度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冬天见不到白雪,晴天见不到艳阳。揭掉罩在城市上空的“黑帽”,成为所有乌鲁木齐市民共同的期望。
今年进入采暖期以来,乌鲁木齐市民李涛感觉每天的天气与供暖前相比毫无异样,“天天都能看到蓝天,生活在这里也有幸福感了。”
监测数据印证了李涛的看法:10月10号至11月11号的33天中,乌鲁木齐空气质量全达标,其中优级天数为5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天,良级天数28天。
乌鲁木齐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分析,空气质量之所以改善明显和全力实施供热能源结构调整,实施多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相关。 “煤改气”项目的推进及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让乌鲁木齐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而电热采暖、地源热源采暖作为天然气采暖的补充,功不可没。
按照乌鲁木齐市贯彻落实自治区“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方案的实施意见,乌鲁木齐市在实现中心城区禁止使用原煤、重油、渣油和各种可燃废弃物等高污染燃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清洁能源区建设范围。严格执行新建建筑必须全部采用天然气、地源热泵和电采暖等清洁能源供热方式。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积极做好地源热泵、电采暖等能源替代工程的成果调研和推广工作。
2012年乌鲁木齐市收获了291个蓝天,让市民尝到了冬天也能看见蓝天的甜头。2013到2014年采暖期,乌鲁木齐市预计总用热面积将达到1.6亿平方米,较上年度增加约1500万平方米,燃气、电能等清洁能源供热面积将实现100%覆盖。截至2013年11月11日,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65天,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0天,污染物二氧化硫下降了47.4%,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4.1%。前10月,乌鲁木齐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从往年全国重点城市的末尾跃居至第47位。
电热采暖
推进市政“蓝天工程”
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出台的《电热采暖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和《推进地源热泵示范项目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乌鲁木齐今后冬季供热发展方向将朝向清洁、污染少的电热采暖和地源地热供暖发展,政府将加大此方面的资金投入。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大力配合乌鲁木齐市政府的“蓝天工程”,积极参与政府电热采暖示范项目推广,完成电热采暖示范工程项目跟踪测试分析及研究,编制了《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地下水水源热泵工程技术规程》等电能替代技术地方技术标准,并积极开展了电热采暖系统调研推广工作,实施各项电采暖示范工程建设。
“用电热采暖非常方便,基本上不需要什么维护,要送暖的时候把开关合上,停暖了再拉开。”在乌鲁木齐市第121小学,校长李磊给我们算了算两年间使用电采暖的经济帐。2011年学校刚建成时楼体还比较潮湿,也不懂电采暖温控设置,感觉节能效果不明显。在2012年对相关老师进行培训后,充分利用峰谷电价,结合教学特点设置温控时段,采暖费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只有15元/㎡左右。
负责学校电采暖系统维护的柏佳延,是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因为下午三年级的学生有舞蹈课,她把舞蹈室的温度从20℃调到了22℃。“其实电采暖工程非常适合在学校实施,宿舍楼采暖集中晚上,教学楼人员也很集中,孩子们来上学也像一个个的小‘暖气包’,放寒假的时候可以低温运行,这样采暖费又可以降低不少呢。”据她介绍,就算是把所有教室、办公室的温控器设置一遍,也只用不到十分钟,操作非常方便。
对于像乌鲁木齐市第121小学这样的电热采暖示范工程,乌鲁木齐政府也采取了补贴政策。为进一步优化乌鲁木齐市建筑用能结构,加快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程,2010年6月,乌鲁木齐市政府发布《关于批转乌鲁木齐市清洁能源和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电热采暖示范工程优惠补贴内容。用电热采暖所产生的电力外网建设增量资金,由乌鲁木齐政府直接补贴于建设单位,分别在工程开工、竣工验收及提交2个采暖期以上的运行报告分为三次拨付。
近几年,电热采暖不仅在乌鲁木齐各公共建筑、居民住宅中应用趋广,还在城市道路融雪防滑领域大有作为。在2013年入冬的第一场雪后,很多市民在新疆高速交警新浪微博看到一条消息,称融雪发热电缆地暖铺进乌鲁木齐匝道。在“乌鲁木齐田字路二期工程(匝道)铺上了发热电缆‘电热毯’”,这项电融雪新技术,成为冬季车辆进出行驶的安全“温床”。
截至2012年末,乌鲁木齐共实施电热采暖建筑应用示范项目29项,建筑面积54.59万㎡。2013年在乌鲁木齐地区建设7个重点示范工程,实现电能替代供热采暖12.49万㎡,并在城市集中供暖、工商业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大型以电代煤(气)项目。在城市集中供暖、商业、工农业生产等领域大力推广热泵、电采暖、电锅炉、双蓄等电能替代技术,积极推动电热采暖改造。
地源热泵
向地下100米借能量
为促进新疆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配合乌鲁木齐市“蓝天工程”的实施,国网新疆电科院于2007年6月起成功实施建设了建筑面积为2.3万平方米的地源热泵工程,为新疆地源热泵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起示范作用。
该院副院长张伟说:“项目实施后,年可节约煤24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多吨。这个项目投产后从采暖成本来讲,每平方米为12元,比乌鲁木齐标准的采暖费22元降低了四成多。”
为积极推广电能替代项目,在浅层地热开发方面,在新疆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教育处大力扶持推广下,于2011年底申报了5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并获得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立项,规划建设了多个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
乌鲁木齐水业集团西山水厂在今年推广了浅源热泵项目,在厂区一角的地源热泵房看到,在这间不足100平方米的房间里,排列着几十根粗细不一的水管,两台地源热泵正在运转。乌鲁木齐水业集团西山水厂党支部书记王东红指着一排水管说,这些水管把水送入地下,利用地热加温,然后通过热交换技术和热泵再将地热传送到各个房间。
在水厂里,可以看到暖气管,却在厂区找不到供暖锅炉。“我们采用的是绿色供暖,用丰富的地下水做采暖热源。”现场施工负责人解释说:“无污染,零排放,供热成本低,热损耗小,不仅西山水厂一期采用这项新技术供暖,扩建的二期也全部采用这项技术。”
王东红介绍,从原理上来讲,地源热泵技术是一项将浅层地热能通过热泵由低位能向高位能转移,以实现供热、制冷的高效节能技术。冬季,浅层地热能的热量被提取出来,通过热泵提升温度后,给室内供暖。通俗地说,在地面以下100米左右的土壤温度常年保持在13℃左右,利用地源热泵,通过热交换技术加以利用,就能利用这13℃的地热给室内暖气管道内循环的水温加热到45℃左右,从而给房间供暖。
西山水厂供热面积8000平方米,一个采暖季下来这种“不冒烟”的供暖方式可节省原煤2000吨。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路上,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小城。它的出名,只是因为一段优美的旋律和一段质朴诙谐的歌词,它就是歌曲《达坂城的姑娘》中唱的达坂城。
10月20日,乌鲁木齐达坂城区清洁能源工程竣工,一千多户农民结束燃煤取暖历史,用上了“绿色暖气”。
这个“绿色暖气”就是地源热泵,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和土壤源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并采用热泵原理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暖气热得很,你看我在家里都脱得穿得这么单,窗户都打开的呢,晚上睡下也舒服得很。”达坂城区达坂村村民李占青,今年春天他和家人搬进了75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经过这段时间的供暖检验,李占青毫不犹豫的就把用了七八年的燃煤炉给卖了。
“满房子哪都是热的,对我们这些岁数大的人,真是太好了。”达坂城区达坂村村民杨桂兰也非常满意今年冬天住上的“热房子”。
由于达坂城区人口分散,住宅面积不符合供暖企业运营要求,长期以来,辖区农民基本上全靠燃煤锅炉过冬。“我们从地下水中提取热量,再用压缩机加热到一定温度,可将室温调节到18至25摄氏度不等。”达坂城区建设局副局长甄钰介绍,“绿色暖气”能量70%来源于土壤,30%来自于电力。
据统计,至2013年底,新疆各地先后建设多个浅层地热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浅层地温地源热泵工程138个,合计供暖面积1158.1万平方米。
2013年3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了《关于加强乌鲁木齐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若干意见》,以实现自治区党委确定的四至五年治理好首府大气污染的目标,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明确提出将加快推进供热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供热;加快电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步伐,将首府电热采暖的配套电力设施建设纳入新疆电网电源建设规划,并由新疆电力公司负责对电热采暖项目建设配套外网,由自治区发改委负责制定电热采暖优惠电价政策,推动建筑电热采暖的规模化应用,同时扩大峰谷电价政策执行范围,实行差别化优惠电价。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积极争取政府出台鼓励电能替代的环保、补贴等支持政策,在营业区域全面实施电能替代,预计2013年实现替代电量2.41亿千瓦时。而在2015年,这一数字将扩大到10倍,累计实现替代电量24.1亿千瓦时。
标签:新疆电力,电能替代,乌鲁木齐,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