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三中全会《决定》推动我国能源事业科学发展观察(下)

作者:记者 彭源长  2013-12-03

党的十八大制定了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我们将以怎样的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来支撑这一宏大愿景?显然,以目前的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无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环境安全,无法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能源事业必须深化改革,大踏步赶上时代。

习近平同志指出,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在能源领域,当政府将大量的行政资源从直接配置能源资源上收回时,就会有更多行政资源转向帮助能源市场、维护能源市场、矫正市场失灵。“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后,在实现效率的同时,能源结构将进一步改善。

展望:2020年我国能源效率和结构前景可期

能源效率方面。2012年世界平均单位能耗产值是我国的1.9倍。美国是发达国家中能效水平较低的国家,但2012年美国单位能耗产值达到我国的2.4倍。如果到2020年,我国能效水平能达到目前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国能源效率提高一倍左右,那么以目前的能源消费总量足能支撑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

当然,能源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惯性,改革、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和技术发展都需要时间,我国能效提高将经历一个先期发展较慢,后期加速的过程。考虑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到2020年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期2010年到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4.3%,从32.5亿吨标准煤增至40亿吨标准煤。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十三五”能源消费增长率将会进一步降低。本文预期,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有望控制在45~48亿吨标准煤区间,取46.5亿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1%左右。单位能耗产值将上升50%左右,到全球平均水平的70%左右(是2012年全球平均水平的80%左右)。

让最有效率的方式———市场,来决定能源资源配置后,能源效率得以提高显而易见。能源结构将会如何改善?市场改善能源结构的机制是:政府减少直接配置能源资源、减少市场出入限制和市场行为审批,让市场得以自由决定能源资源配置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外部性和市场势力等导致的市场失灵后,各类能源价格将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在价格信号引导下,市场将刻画出我国能源事业崭新的面貌,我国能源结构将得到深刻改写。

这个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过程将是:能源效率持续提高,煤炭消费比重显着降低,天然气、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明显上升。

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9%左右,煤炭占68%左右,石油占18%左右,天然气占5%左右。到2020年,我国“能源版图”的“区划”将有何具体的调整和位移?首先,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提高6个百分点至15%左右。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的承诺。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水电大国和风电大国,核电在建机组世界第一,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利用也在飞速增长。但考虑到风能和太阳能的能源密度和基数小,储能技术尚待突破,水电和核电发展周期较长,环境和社会协调难度加大,2020年实现15%的比重难度不小。

其次,石油消费将平稳增长。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推进,我国人民群众的机动性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交通用能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在短期内不能出现重大的交通用能方式变革的情况下,我国石油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但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替代能源(如电动汽车、生物质燃料、煤制油)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企的油价和大气治理压力,将减缓石油消费的增长。综合考虑,预期2020年我国原油消费占比将在19%~23%区间,取20%,提高2个百分点。

第三,天然气消费将是明显加强的领域。我国天然气利用基数较小,相比国际水平消费比例也严重偏低。天然气利用灵活、排放低 (包括碳排放),成为我国治理大气污染、替代燃煤的重要选择。国际天然气资源丰富并发生“页岩气革命”,我国非常规天然气也有丰富的储量。我国天然气利用将持续快速增长。但我国进口天然气价格较高、基础设施落后和页岩气开发技术尚待突破,一段时间内构成我国天然气利用的最大瓶颈。然而,治理雾霾导致的刚性需求必将不可阻挡。综合预期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占比将在10%~15%区间,取12%,提高7个百分点。

蜕变:我国煤炭消费比例和结构将被改写

唯一会压减的是煤炭。问题是,将压减多少?是增量压减,还是甚至会动及存量?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17年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5%以下。考虑到越到后期结构改善将越快,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0%以下没有悬念。

但是,根据以上预期倒推,煤炭得压减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要从2012年的68%左右降至53%左右———这是一个惊人的压减力度。

更让人吃惊的是,考虑到去年我国3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和本文预测的2020年46.5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就会清楚,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不但不能有增量,而且很可能会压减到目前的存量。

这似乎不可能。然而,非化石能源的增长是刚性的,本文关于油气增长的预期也并不夸张,彼涨此消,煤炭占比的同比例降低不可避免。

可能的特殊情形是,电动汽车、煤炭清洁利用和煤制油气产业在技术、经济和环保指标上出现重大突破,从而为煤炭利用带来“新一春”。但在排除短期内发生这种突变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剩下只有两种可能:要么非化石能源和油气占比提高得没有本文预期快,煤炭占比仍占到接近60%;要么煤炭消费真的如本文预期,降到50%强一点。

本文对市场调整能源结构的力度持足够的乐观和信心。未来我国煤炭利用必然更集约、更有效率———显然,煤炭压减将主要来自于效率较高的发电以外,比如散煤、中小型燃煤锅炉等这些低效率利用方式。发电用煤占比将显着提高(2010年我国发电用煤占比50%,美国是91%),煤炭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明显降低(2010年我国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33.8%,全球水平是9.8%)。

不过,煤电比重仍将显着降低。

来看电力供需形势。《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用电量年均增速8%、2015年总用电量6.15万亿千瓦时的预测和安排已经略显失当。虽然“十二五”头一年发生了11.9%的较大用电增幅,但“十二五”后几年的用电增速将保持低于GDP增速水平的平稳增长。本文判断,“十二五”期间电力消费年均增速为7%左右,2015年全社会总用电量将在6万亿千瓦时以内。随着能源效率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国用电增速将进一步降低,将保持5%左右中速增长(比同期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幅约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可以控制在7.5万亿千瓦时左右。

相应地,电力发展方面有关规划安排也应作出调整。《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安排电力装机容量年均增长9%,2015年达到14.9亿千瓦。根据以上分析,这两个数字有适当调整的必要。按照电力发展适当超前消费的原则,“十二五”时期电力发展年均增速不宜超过8%,2015年电力总装机容量应控制在14亿千瓦以内(煤电不超过9亿千瓦,占比64%)。“十三五”时期电力装机增速将一步降低,电力装机容量将可以控制在18.5亿千瓦左右。其中,煤电装机占比将下降至60%以下(煤电装机可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可再生能源电力和气电、核电总装机将超过7.5亿千瓦,占比超过40%。尤其是气电、核电比重将显着提高。

最后,更长期来看,在预期气候变化压力明显加强的情况下,我国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0%甚至40%以下———这更加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是完全可能的。根据可能的效率水平推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可以保持在目前水平(甚至出现逆转)。也就是说,“压煤上气”、“上清洁能源”和煤炭内部利用方式调整(更多集中于发电等高效清洁利用)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明显的能源结构调整主线。届时,我国能源结构必将更加平衡,能源安全也将更有保障。

结束语:《三中全会〈决定〉推动我国能源事业科学发展观察》一文至此完结。文章预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使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后,我国能源效率将明显提高,能源结构将明显改善。到2020年,我国单位能耗产值进一步增加,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6.5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比重下降至53%左右,煤炭以外能源比重接近50%。其中,非化石能源占15%左右,天然气占12%左右,石油占20%左右。电力方面,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在7.5万亿千瓦时左右,电力总装机容量18.5亿千瓦左右,煤电装机11亿千瓦以内,天然气发电和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超过7.5亿千瓦,煤电装机占比下降至60%以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将得到明显改善,能源给经济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压力将明显减轻。

我国能源事业将可以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三中全会,决定,能源事业,科学发展,观察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