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跟随国网黑龙江鹤岗供电公司工作人员驱车去往萝北县太平沟乡新河口村,对鹤岗市最后一个消灭的无电村接电后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回访。
当汽车驶入太平沟乡,距新河口村接近40多公里外的路段,一个山路崎岖、森林茂密的地域便呈现在记者面前。这里白雪皑皑,常年积雪。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两年前,就是在这个季节、气候特别恶劣的冬天,鹤岗供电公司萝北县电业局施工队员连续40多天奋战在这个山高路陡、地势险峻的山区,施工完成了10千伏供电线路42.5千米,为新河口村成功接上了国家电网电,结束了这个村38年靠油灯、蜡烛照明的历史。
那么如今有了“光明”的小山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刚一进村,就看到村委会主任孔祥录和村民们满脸笑容地等候在那里,村民们拉着记者进屋,迫不及待地诉说他们用上电后的喜悦心情。
村民陈龙英说,过去没电啊,半夜起来黑灯瞎火的都找不到方向,非常不方便。儿子、姑娘长大了,外出工作十五六年都不愿回村子,嫌没电呗。有一年过年好不容易把他们盼回来了,大孙子也来了,可是因为看不了动画片,气得直哭,就再也不让爸妈回来了。我们老两口,很孤独啊。去年,村里接上了电,儿子带着孙子又回来过年了,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是鹤岗供电公司给我们带来了晚年福啊。
村民魏新华说,接上电的这两年呀,生活不再闭塞了,国家大事小情、信息政策打开电视就知道,村里接井水也用上电动的了,家中一色用电冰箱、电磁炉、电饭锅,的确是太快捷、太方便了。
村委会主任孔祥录说,这两年有了稳定充足的电力保障,不仅使村民生活环境起了大变化,更让村子发展有了大希望。这不,村里的大小项目正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村发家致富指日可待了。
回顾起接电前的生产生活,村民们一脸愁容诉说着无奈和叹息,似乎把记者带到了当年那落后凄凉的岁月。38年没电,村里的27户人家、50多口人几代人过着绳头挑油灯,手摇接井水的生活。用不上电,让村里的青壮年远离家乡,留下了羸弱无力的老人,用不上电,让村民祖祖辈辈远离信息科技,厮守着简单与无知,用不上电,让本已贫穷的山村更加贫穷。农民近乎绝望了,没有了干劲和动力,终日在没有生气的寂静中抱守着让人心痛的贫穷。
可是令村民没有想到的是,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国家出台了消灭无电村的农网改造好政策,引来了由黑龙江鹤岗供电公司干部职工组成的调研组。村民更想不到的是,远隔县城126公里的偏远村落、27户人家、50余口人却牵动着国网鹤岗供电公司数百职工的心。2006年,在调研组翻山越岭,走村访户,了解到无电村的情况,了解到山村的荒凉与贫穷及山里乡亲的渴望,并形成翔实的调研报告后,改写村庄历史、改变村民命运的一刻就要到来了。
就在同一年,黑龙江鹤岗供电公司从上到下达成一致,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也要为无电村施工接电。他们积极向省公司汇报请示,把为新河口村接电这项工程列入到农网改造项目储备库中。经过全力争取,2010年,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工程预计总投资1680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42.5公里,新增变电容量50千伏安,新建低压线路2.5公里,改造户表37户。公司在排除万难,历时1年半办理完征林手续后,工程进入了实质性施工阶段。
2011年12月10日,电力工程人员开始进山施工,该线路穿越省级太平沟野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山高林密,路途遥远,每次进山要走3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为了保证施工期,电力工人们租了几个村民的泥草房,用木板搭床,晚上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取暖。村里人存的过冬粮食有限,口粮无法在当地解决,工程队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从乡里或镇上采购粮食。由于施工点长,工人早上出门就带着面包和水,中午就在刺骨寒风中解决午饭。
按照工程设计,要在从太平沟至新河口村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取直开一条路架设电杆电线,需要组立15米高标准杆共607基。由于线路路径全部为山谷及沟洼地带,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土质多数为坚土和岩石,施工难度特别大。为了确保工程能够早日完工,挖掘机、推土机、自卸吊、吊车、板车以及其它施工车辆齐上阵,全马力运作,工程繁忙时,昼夜机械轰鸣。该地区夜间最低温度达零下40度左右,机器经常会上冻、打不着火,施工人员们只有轮流值班给机器保暖,就是在晚间也要轮流起床,几乎是半小时就要打火一次。
临近年关,按照整个工程进度要求,必须在当年年前送上电,使得整个施工期只有40多天。为了抢进度,他们统筹安排,科学组织,施工计划从太平沟乡、新河口村两侧作为两处起始点向中间推进。
施工刚开始,第一大难题来了。刨坑、运电线杆在电力施工中是基础工作,可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区,且冬季常年积雪,这项工作就变得艰难和危险了。电线杆高15米,重达1至2吨,山道又是陡坡,有的地方倾斜到45度,靠机械无法完全实现,他们只有靠拖拉机与人工合力运输。一会爬上山坡,一会爬下山坡,拖拉机磕磕绊绊直打滑,人还要在后面跟着帮忙,一不留神就容易连车带电杆翻下山去。上坡时,人无法直起身子,只能费力爬着前行,运一根杆这一个动作就要坚持个把小时,运到地,人整个胳膊都麻木了。
零下30多度的天气,地下一米半左右都是冻层,刨坑十分难,有些地段太陡,机械上不去,只能靠人工刨,往往一镐下去,只能刨出一个点。四五天,四五个人合力不歇地刨,才能刨出一个坑。
挖坑、运杆解决了,第二大难题来了,爬杆。风大,杆太高,在风中摇晃。昼夜温差大,杆上会积上一层薄薄的冰,滑,难往上爬。经常是施工人员还没爬到杆顶,就滑了下来。连续几次,迷彩服袖子磨得和衣服脱了节,手、臂皮磨掉了,膝盖皮磨没了,露出了白惨惨的肉,但他们顾不上,待冰层化一化接着爬。
架线是又一道工序,既是技术活儿也是力气活儿。工作人员发挥了协作和不怕苦累的精神互相配合,确保了该工序的保质保量。每天早4点就出发,晚上看不着道了才收工,全天基本都是零下30多度的严寒恶劣天气,这在荒郊野外,对工程人员来说的确是艰难的考验。
由于紧张施工,一会儿,施工人员身上就累出了汗,见到冷风被吹干,浸入心脾的是刺骨的寒。中午吃的面包经常冻硬了,水结了冰,喝不下,只能就着雪水解渴。收工回到几公里外的住地,需要现劈柴生火做饭。泥草房四面透风,非常冷,水盆里的冰就没见融化过。本已冻得手脚麻木,半夜还要忍受冷风的煎熬。44天的施工结束时,队员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被冻伤和患上胃病,40多天间,他们没和家里联系一次,也没洗过一次澡。
为了早日撑架起小山村万家灯火的脉络,赴山里施工的萝北县电业局施工队员们攻坚克难,抢抓工期,忘我工作,促进了工程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科学组织管理方、施工方、监理方,合理施工,倒排工期,现场研究方案,现场解决问题。国网黑龙江电力公司与鹤岗供电公司负责人也深入现场了解情况,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慰问工程人员,给他们加油鼓劲。
人心齐,泰山移,2012年1月20日,历经40个日日夜夜的工程完工了。从12月10日入场到1月20日完工,工程仅用了40天的时间,这不仅是萝北电网建设史上的一次全新突破,更是美丽边城实现跨越发展的一次契机。
2012年,腊月二十七这天,“光明使者”为新河口村合上了通电的闸刀,新河口村家家户户顿时灯火通明,38年无电的历史宣告结束了,一个萦绕在人们心头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新河口村沸腾了,村民们为告别无电的历史,迎来光明而欣喜若狂,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通电工程的建成,使这个们村用电实现了与国家电网连通,不仅有了稳定充足的电力保障,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更使村民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实现了质的改变。至此,鹤岗农村全部纳入国家电网供电,关于“无电村”的记忆将从人们心中渐渐淡去。
标签:鹤岗,无电村,供电,回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