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电力抗战印记|防空洞里的抗战“电力堡垒”(图文)

  2025-08-25

  在重庆歌乐山江家湾的苍翠山峦间,一处斑驳的山洞遗址静静矗立。这里是抗战时期重庆电力炼钢厂修建的凉亭山洞工程遗址。岩壁上深浅不一的凿痕,仿佛诉说着80多年前电力工人在烽火中铸造“电力堡垒”的壮举。

凉亭变电站俯瞰图

  1937年,重庆电力炼钢厂的发电机发出第一声轰鸣。电弧炉流出的钢水,被锻造成枪管、炮弹,源源不断地为抗战大后方输送战略物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同年10月,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此后遭受了日军长达6年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支撑城市运转的电力设施,更是侵略者的“眼中钉”。重庆电力炼钢厂这座肩负着抗战时期兵工生产重任的基地,时刻面临着断电停产的威胁。

  1940年,为保障抗日前线军工用品的需求,有关单位决定在歌乐山南麓江家湾(又名凉亭)处开凿动工建设凉亭山洞工程。这片区域山体坚硬,植被茂密,能避开敌机主要轰炸航线,是理想的防空据点。工程计划在山洞内安装发电机、电弧炉及轧钢机,并修建发电、炼钢、轧钢厂房,由厂到凉亭的公路、隧道及轻便铁道,构建一个能抵御轰炸、坚不可摧的“电力堡垒”。

  工程的艰巨程度远超预期。歌乐山的石灰岩硬度相当于钢铁的三分之一,整项工程中,仅山洞主体就需开凿出近千平方米空间。没有重型机械,工人们就用钢钎、大锤等工具日复一日地凿击岩石;缺乏照明设备,就举着马灯和手电筒在幽深的山洞里苦干。

  1941年,日军实施“疲劳轰炸”,仅6月至8月,就出动了133架日机。凉亭山洞工程在轰炸间隙持续推进建设。当发现敌机群时,工人们立即发出警报,洞内迅速熄灭灯火,所有人蜷缩在防空掩体;当警报解除后,工人们又恢复作业,“丁丁当当”的凿石声即刻响彻山谷。

  1942年4月,《新华日报》报道,“山洞里的灯火,是抗战必胜的象征”。

建成投运的凉亭变电站

  1944年,历经4个春秋的艰苦施工,凉亭山洞工程全面完工,迁装发电、炼钢、轧钢设备并调试就绪,正式具备发电、生产武器的条件。

  1971年10月,国家水利电力部决定修建凉亭变电站。1972年5月,该站投入使用,成为重庆地区首座220千伏变电站。目前,凉亭变电站是全国运转时间最长,且仍在运的防空洞变电站。

5号防空洞内的主变压器

  2023年底,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对凉亭变电站改造升级,建成全国首个在运的220千伏防空洞变电站工业遗产展示园区。2024年9月,凉亭变电站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

  从抗战时期的地下工事,到如今兼具科普教育意义的智能变电站,凉亭变电站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歌乐山的风拂过山洞遗址,仿佛听见80多年前钢钎凿石的回响。这座“电力堡垒”激励着新一代的电力人砥砺奋进,为国家电力事业贡献力量。

来源:国家电网

标签:电力抗战印记,防空洞,抗战,电力堡垒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