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投资
电气化带来农村新变化
作者:王刚 王水田 2008-07-02
<P align=center><STRONG>——尉氏县洧川镇东街村采访手记</STRONG></P>
<P>6月29日,记者来到尉氏县洧川镇东街村采访,一入村,就被那一座座小楼、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一排排崭新的路灯以及全新的电气设备所吸引,与昔日破旧的东街村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当探寻东街村变化缘由时,村民们以自编的顺口溜回答了记者:东街村变化大,一步迈入电气化;吃不愁花不忧,农民日子有奔头。</P>
<P align=center><STRONG>享受安全</STRONG></P>
<P>东街村坐落在洧川镇城乡接合部,全村有616户、2400口人。村里原来仅有两台变压器,常常超负荷运行,以至故障三六九,停电天天有。遇到恶劣天气,不是跳闸,就是停电,家用电器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现状不仅成为村干部愁、村民忧的闹心事,也成了供电部门的棘手事。</P>
<P>“让老百姓用上放心电、安全电,是供电部门的神圣职责。”洧川供电所所长张志军在谈到电气化村建设时深有感触地说。2002年,上级部署农电网改造工程,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消息,被东街村党支部书记李军伟最早获得了。他几次跑供电部门,而供电部门也早有此想法。两家一拍即合,达成共识,由供电部门投资30多万元,村筹集资金20万元,组织精兵强将,打响了农电网改造建设的战役。经过20多天的奋战,新上3台变压器,建起了两座配电室,先后架设高低压线路3600米。此后几年里,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用电量迅速攀升,他们又投入20余万元,新安装了5台变压器。目前,全村月用电量均超50万度。电气化村的初步建成,提高了安全用电系数,让百姓用电平平安安。</P>
<P align=center><STRONG>享受服务</STRONG></P>
<P>东街村之所以又好又快地建成电气化村,党支部书记李军伟感慨颇多。他说,农网改造20多天,正值寒冬腊月,可电工们却一天到晚在十几米高的杆子上爬上爬下。为了赶任务,他们早上不见太阳就上工,晚上见了月亮才收工。</P>
<P>还有一件事,当年除夕晚上7点多钟,由于全村各户的空调及家用电器设备一齐用,造成超负荷,出现了跳闸现象。电话打到洧川供电所后,不到5分钟,所长张志军带领两名电工骑着摩托车就赶来了,他们逐个配电室进行检查,直到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快结束时才离开。正是这样好的供电服务,成了村里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如今,村里引来的大中型项目近10个,有色金属、翻砂铸造等厂的资产都过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2000余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P>
<P align=center><STRONG>享受生活</STRONG></P>
<P>电气化村的建成,给东街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真正享受到了新农村新生活的甜美。村民刘云是位普通的农村家庭主妇,当记者走进她家时,着实吃了一惊:一座400平方米的豪华别墅,屋内电器设备多得让人目不暇接,空调、冰箱、电磁炉、饮水机、电饭煲、电视机一应俱全。当记者问起她家的电气化生活时,她说,现在她真正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种地全靠机械化,做饭也是电气化。她们妇女算是真正解放出来了。她说,人人有活干,个个都赚钱,这在她们村体现得最明显。村里有金属厂、铸造厂、配件厂等,农民当老板的就有30多位,家家生活过得很滋润!</P>
<P align=center><STRONG>享受和谐</STRONG></P>
<P>何民原是东街村的村民兼电工,农电体制改革后成为洧川供电所的农电工。谈起东街村的变化,他说,电气化的初步建成,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东街村不仅成了让周围村眼红的明星村,一些外地企业也纷纷在这里安营扎寨,本村村民不是打工,就是自己当老板,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村内还建起了阅览室、娱乐室,一到晚间或节假日,文体活动不亚于城里。村民互尊互爱、互帮互助,东街村成了尉氏县有名的精神文明村!</P>
来源:开封日报
标签:农村电气化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