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投资
宁夏电力农网改造推动吊堡子红色产业发展
作者:武勇 2008-08-11
<P>山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枸杞园,小渠的流水是哗啦啦地响着,裹着头巾的农妇们快乐地采摘着饱满红润的枸杞,这是记者日前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王团镇吊堡子村看到的场景。</P>
<P>吊堡子村是一个回族聚居村。村庄东面是起伏的山峦,西面是九曲蜿蜒的清水河,这里属于旱作农业区,曾是全国闻名的贫困村。1992年国家帮扶后,村民们开始用柴油机抽取清水河的咸水来种植枸杞,但由于提水成本高,并未形成规模效益。供电部门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后,电力成为该村枸杞种植发展的助推器,红色枸杞产业由此而兴起,面积逐年攀升,效益逐年增加。全村共有547户2700多人,各家的“一亩三分地”都种上了枸杞苗,渐渐的形成了气候,村子里种植枸杞亩数最多的人家有40多亩,最少的也有五亩,按每亩一年净收入7000元计算,种植多的村民一年可收入20万元以上,全村5800亩地年产值超6000万元。</P>
<P>村主任马英贵笑着说,“现在村里的事业搞大了,成为全县枸杞种植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专业村。农民也富了,电让俺们村尝到了致富甜头,有了电,提灌电机增加了,大家的电气化程度提高了。”</P>
<P>在村民马如虎家,老两口正在忙着晾晒枸杞,满院子的红枸杞让人无地可坐。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今年10亩田挂果,估计纯收入7万元左右。当记者问道家里还有啥庄稼时,马老汉无奈的说:“旱啊,只有这枸杞园了!”</P>
<P>吴忠市供电局的电力职工马占武告诉记者,吊堡子村2005年全年用电量为13.13万度,到2008年仅上半年用电量就达到9.67万度,增长速度很快。村民中流传着“宁可不用电做饭,也要给枸杞园子浇水”。电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P>
<P>记者在枸杞园与村民们攀谈起来,聊起电力服务,他们高兴的说:“能有枸杞的好收成都亏得电力上的保障,电力职工功劳最大!”枸杞苗浇灌周期为7到10天,需水量较大。没电的时候,枸杞苗只能靠柴油机传动抽水灌溉,通电后,当地枸杞产业迅速发展。因为这里日照时间长、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由此枸杞的果实不仅个大,而且含糖量特别高,深受区内外买家的喜爱。</P>
<P>今年6月的一个晚上,大风呼呼刮个不停,供电所值班的马占武同志,接到该村寺门合作社马英林打来的报修电话,称电机不上水。考虑到正是枸杞灌水的最佳时期,抢修人员立即出动,30分钟后便赶到故障地点,经查是表尾进出线受大风影响被刮断,重接后恢复了送电。马英林看着流进枸杞园里的河水,高兴的说:“啊呀!没想到这么大的风,你们真的来了。”据了解,灌溉期间羊路供电所共出动车辆25台次,抢修人员50人次,抢修故障25次。为了确保农民们的收成,电力职工尽了最大努力,在吊堡子村,电力服务实实在在赢得山村老百姓的好口碑。</P>
<P>今年的7月上旬,是宁夏最干旱的时期,持续干旱无雨造成清水河出现断流,旱灾无情,尤其是靠山边地势较高的枸杞园旱情尤为严重。此时,农民朋友想到就地打井来解决旱情。经过试挖,在10米左右出水了,水虽然不大,但可以半小时抽一次水。有水了,可电怎么办?供电部门以抗旱为己任,组织人员与材料,在高温天气放弃休息时间,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为25眼水井架通了集束导线,解决了农民的用电难题。当他们看到出水灌田的那一刻,欣慰地说:“能及时地缓解这里的旱情,再辛苦也值!”</P>
<P>记者了解到,吊堡子村只是宁夏农网改造的一个缩影,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多年来,宁夏电力公司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发展战略,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彻底改造了川区农村电网,建成了崭新的山区农村电网。1998至今,宁夏电力公司用于农网建设的累计投资达37.8亿元,在西部地区实现了三个第一:在西部第一个实现农村“户户通电”;在西部第一个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在西部第一个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P>
来源:新华网
标签:宁夏,农网改造
相关报道